文丨養育男孩,官官 圖片來源繪本《艾達情緒管理盒子》
從小我就很喜歡小朋友,看到鄰居比我小很多的孩子總是忍不住去抱抱,逗一逗。
也可能是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很有孩子緣,與孩子相處親近得很快。
面對孩子的笑容時內心的歡愉不言而喻,耐心爆棚。
但聽到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會煩躁,如果經過幾輪還沒辦法“搞定”,那我大概率會選擇求助,或者逃離現場。
那時候心裏想着:等我有了孩子……
等我真的有了孩子,結果就是:
“媽媽,我開不了啊~”(想要打開食品包裝袋打不開)哭~
“媽媽,我找不到啊~”(突然想要玩的玩具一下沒找到)哭~
“媽媽,我拼不了啊~”(拼積木沒有拼成他的理想狀態)哭~
如果沒能解決好,就演變成“一哭二鬧三打滾”的名場面了。
在排除了孩子身體不適,餓了渴了困了等生理需要之外。
孩子哭鬧,我們常常會看到父母是以下的反應:一鬨,二兇。
有耐心,心情好的時候,是這樣哄的:
我寶貝的需求就是一切,怎麼能因為這一點小事讓他受委屈了呢?
會説,“寶貝不哭,媽媽來幫你。”
當耐心慢慢被消磨後,就是這個樣子了:
好煩躁啊!怎麼老是説不聽,動不動就哭,“不許哭!停,再哭不帶你出去玩!”威脅加恐嚇,只求獲得一刻清淨。
做了媽媽之後,每天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一心想着如何好好地養育他?
雖然我深知上面提到的兩種應對方式不是明智的,可我還是經常這樣做。
按照“哄孩子”的方法教出來的孩子是怎麼樣的?
孩子慢慢地知道自己是能夠掌控大人的,只要自己不順心了,就有手段讓大人去緊張,讓大人為自己的願望買單。長期這樣,很容易養成“巨嬰”。
那我不哄着孩子,“兇孩子”總行了吧?
孩子難過了,受挫了,沮喪了,傷心了……都是用哭聲來表達。
因為人的情緒是會傳染的,孩子哭鬧我們的心情也受到影響,開始煩躁,受不了了進而喝止孩子。
這時候我們的聲音因為怕被孩子的哭聲蓋過去而分貝增高,因此,孩子聽到我們的喝止聲會突然受到了驚嚇而停下。
看似很有效果,孩子馬上就不哭了。
孰不知,孩子疏導情緒的通道被我們切斷了。
長此以往,孩子受了委屈心裏難過在我們面前不能哭。
一哭就會被制止,在自己最信任的人面前都沒有辦法表露自己的情緒,那他們能跟誰去説去表達呢?
每一個被兇着長大的寶寶心裏真的很苦呀。
那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呢?
當孩子還是小baby的時候,他們一哭鬧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相信每個爸爸媽媽都能回答出來:“當然是看看他是不是餓了渴了困了咯!”
是的,我們一定要先找出孩子哭鬧的原因。
餓了就餵奶,渴了就喂水,困了就哄睡覺。
滿足孩子的這些及時需求,也能給孩子滿滿的安全感。
嬰兒時期的哭鬧問題還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就會停止哭鬧。
孩子在2歲以後開始萌發自我意識,也從這個時候起,孩子就開始變得不簡單了: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自己決定,嘗試。
如果一件事沒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那麼我們的耳根子就難得清靜了。
在聽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先別急着喝止他,我們能做的就是和以往一樣,先找到哭鬧的真正原因。
是因為想要拼的積木沒有拼出想要的效果產生了挫敗感;
想要跟其他小朋友玩被拒絕很傷心;
還是反覆套了好幾次都沒把襪子穿好覺得很沮喪?...
孩子因為認知水平和言語表達的限制沒辦法準確描述情緒,我們可以嘗試幫助他認識他現在正經歷的是什麼情緒:
“你打不開這個杯子,覺得很沮喪,是嗎?”
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了;
“媽媽以前打不開的時候也是這麼覺得的,讓我們一起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能打開它好嗎?”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去思考,他們感覺自己是被重視的,哭鬧就這樣停了,而我們並沒有要求孩子停止哭鬧。
因為孩子哭鬧的時候,你的反應,會影響他的情商發育。
更多的時候,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多數是在向我們傳遞着一個“求關注”的信息,他們希望時刻都被關注,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滿足。
我們理解了孩子哭鬧背後的原因,可以給孩子以回應,教會孩子認知情緒,“你很委屈/憤怒/沮喪/傷心/難過...”.
共情孩子:“我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也覺得憤怒/沮喪/傷心/難過...”
邀請孩子:“我們一起想辦法吧,我相信我們可以的!”
當然有些哭鬧,是因為不合理的要求不被滿足。
當我們的勸説無效,無法讓孩子接受而止不住地哭鬧,也讓我們內心煩躁的小火苗蹭蹭往上漲的時候,深呼吸然後走開一小會,或者去喝杯水讓自己冷靜一下,然後再回來靜靜地陪着孩子等他哭完。
也對孩子表明自己的態度:不合理的要求不管怎麼樣哭鬧都不會得到滿足的。
“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我可以陪着你,等你哭完,我們就...”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可哪有完美的孩子呢?
他們會磨蹭,會發脾氣,會淘氣,會犯錯誤……
用耐心來傾聽孩子,理解孩子總是會很難。
可是我們自己也總渴望被理解,孩子,亦如此!
孩子哭鬧時不兇他,表面看是我們在發脾氣前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
可實際是你對孩子行為的理解,也明白瞭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處。
這一路上,我們跟孩子在一同成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