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黃丸”憑什麼被稱為“中華奇方”、“傳世奇方”呢?它到底神在哪裏,乃至被歷代醫家推崇備至。
小編今天就從它的誕生和六味中藥相生相成、分工明確的神妙醫理方面為大家做一個全面的分析。
這個方子是由被稱為“兒科之聖”的北宋兒科學家錢乙錢仲陽所創建。創方之初是專為兒童使用的專方。但經後世醫家臨牀試用,發現對成人也有非常好的療效。發展到最後,甚至成了一些人的保健品。使其成為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中藥醫方。
我們就從一個經典醫案談起,來全面介紹這個神奇醫方。
這一天,錢乙剛剛回到家,因為他當時還幹着太醫院院丞這個職務,所以非常忙。天色已晚,就在這時,忽然有人來請,是東京汴梁城的王先生家的小孩得病了,錢乙最怕聽到小孩被病痛折磨,所以來不及吃飯,趕緊去到王先生家。
王先生家的小孩得的病症是“睡露睛,手足瘈瘲而身冷,上吐下瀉。”就是説睡覺半睜着眼睛,手腳抽筋,身上發冷。錢乙上前號了脈,診斷了一下,然後問道:“前面的醫生開的什麼藥”?這時旁邊站着的一個人,表情很不自然。見錢乙發問,不得不回答道:“我見孩子上吐下瀉,一定是邪氣侵入體內,因此用了瀉下藥,想把邪氣瀉走,沒想到小孩就虛脱了”。
錢乙聽了,嘆了口氣説:“此慢驚也”。
中醫裏面把驚風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而西醫則通稱為小兒驚厥。臨牀表現為抽搐、昏迷。所謂急驚風,中醫認為屬陽、屬實症,發病迅急。比如小孩發高燒,突然就抽風,然後昏迷,這就叫急驚風;所謂慢驚風,乃身體虛弱所致,發病緩慢。
錢乙把此類病分為急驚和慢驚。後來醫者又加入風字,稱為急驚風和慢驚風。錢乙這種分類法,直到今天還在用。
錢乙開了方子:瓜蔞湯。“即開目而身温”,效果馬上就出來了。
錢乙走後,家長就有一個問題,孩子很長時間沒有大小便了,這是不是錢乙的方子有問題啊?
為此他詢問了別的醫生,他們則説:“孩子沒有大小便我們能治啊,大便不大便的,以後再説,沒有小便我們可以給他利尿啊”。於是就給開了方子:“八正散”。藥性苦寒,有利尿的功效。
其實孩子前面已經被其他醫生開的寒涼的藥給傷了,這錢乙的藥服下去,剛有一點起色,這又馬上給他服下了寒涼了八正散,這孩子能受得了嗎?“數服不利,而身復冷。”幾服下去,不但沒起作用,身體又發冷了。
這下王先生可嚇壞了,趕緊又去請錢乙。
錢乙就問王先生怎麼回事?王先生就把給孩子服用八正散的事説了。錢乙聽罷,説道:“不當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先生一聽,“正是,身體已經涼了”。這時,王先生對錢乙佩服不已啊,人家錢乙還沒問就知道了小孩兒的身體狀況,看來不愧是名醫啊!
錢乙對王先生説,這個病你不能着急啊,孩子本來就上吐下瀉,排出了很多東西,又用了寒涼的藥,瀉得更多,腹內已經空空如也。體內沒有津液和食物,怎麼會有大小便呢?首先要恢復幾天,等到孩子正氣足了,自然可以進食了。幸虧這孩子胎氣很足,因此才能保住性命:“幸胎氣實而難衰也。”
錢乙經過思考後説道:先把脾胃補好再説。並開出了自己首創的方子:益黃散。讓孩子一個上午連服四副。等到了中午,孩子就已經能夠進食了。可奇怪的事發生了,孩子能出聲,能喝藥,就是不會説話了。大人想方設法逗他,但他就是不説話。
錢乙告訴王先生,不用着急,由於瀉大便,導致孩子脾虛;又利小便,導致孩子腎虛。現在是脾補足了,但是腎還需要補。等到補完腎,孩子就可以説話了。
錢乙這句話把別的醫生給搞糊塗了,孩子能不能説話和腎有什麼關係啊?
於是錢乙開出了方子:地黃丸。這就是今天我們家喻户曉的傳世奇方:六味地黃丸。
幾副藥服下去,王先生家的孩子已經完全康復了。
這個方子名為六味地黃丸,顧名思義是由六味中藥組成,分別是:熟地、山茱萸、山藥、丹皮、茯苓、澤瀉。
清代醫家王晉山更進一步研究出,這個方子不僅有六味中藥,而且每味中藥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中醫藥講究“性味歸經”,早在《黃帝內經》裏面就有記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特別重要。這六味藥分別主管苦、酸、甘、鹹、辛、淡六味。
六味地黃丸第一個字為“六”,五行上講“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和“六”都是成水之數,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就是要用“天一生水”來防止火災。但即便如此,還是發生了幾次火災。後經高人指點,在天一閣的前面挖了一個池塘,才最終消除了火災隱患。
古人對“數”的運用非常有講究。比如北京城有九個城門,並設有九門提督。“六”之數可以用於補腎水,故而名字上加“六”。名字就成了“六味地黃丸”。
這個方子其實是脱胎於醫聖張仲景的《金貴要略》裏面的腎氣丸,又稱為“金匱腎氣丸”。醫聖原來的方子有八味藥,多了附子和桂枝(肉桂)。
錢乙認為小孩子生髮的陽氣特別足,而且每天都在成長,我們常説“見風就長”,也包含陽氣的生髮。所以小孩子不缺陽氣,缺的往往是陰氣。因此錢乙去掉了專門補陽的兩味藥:附子和肉桂,這就非常適合於小孩的體質。
過去中醫開方非常講究“君臣佐使”。針對病因或主症的主要藥物,為君;輔助主藥發揮作用的藥物,為臣;治療兼症或消除主藥副作用的藥物,叫佐;引藥直達病所或起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為使。
就和帶兵打仗一樣,每味藥都有明確分工。六味地黃丸這個方子裏,每味藥的分工是相當嚴密的。
六味藥的含量分別是:熟地8錢,山萸肉、山藥各4錢,茯苓、澤瀉、丹皮均為3錢。
君藥為熟地,是由鮮地黃炮製而來。鮮地黃的作用是清熱、涼血和滋陰。鮮地黃經炮製以後變成了熟地(黃)。藥性就變了:清熱的作用降低,涼血的作用也降低。藥性變為温:滋陰養血益精添髓。變成了滋養腎陰的藥了。
君藥熟地帶兵8錢,佔領的主陣地為腎經。把糧草彈藥運送到腎經,把腎經的營養補足了。
臣藥山茱萸是山茱萸樹的果實,曬乾後製成。咬上去會有發酸發澀的感覺,味道不錯。“色赤入心(經),味酸入肝”。主要用它來滋補心陰,滋補肝陰,收澀腎經。她帶兵4錢,主要佔領陣地是心肝腎三經。
民國名醫張錫純認為,山萸肉可以收斂元氣,遇到元氣虛脱大汗淋漓的患者,他會重用山茱萸。有時能用到幾兩重。再配龍骨牡蠣,一碗下去,元氣即可恢復。凡遇到危急病症患者,必用山茱萸。
再看另一位臣藥山藥,帶兵4錢佔領陣地為肺、脾、腎3經。山藥色白入肺,味肝入脾,補肺陰、脾陰,具有固澀腎精的作用。諸如小孩遺尿,老同志尿有餘瀝、尿失禁等等,經常吃點山藥,有收斂的作用。
熟地、山萸肉、山藥補了心、肝、脾、肺、腎,五臟的陰全給補了。由此可見,六味地黃丸不僅僅是補腎的藥。
熟地、山萸肉、山藥,各帶兵馬糧草去佔領陣地。但是問題來了,首先是肝經那兒,肝火旺盛。這樣的話糧草過去了不安全,得趕快去滅火。於是派遣牡丹皮(丹皮)帶兵3錢去滅肝火。丹皮可入肝經的血分,能去肝火。肝火去了,糧草過去才能安全。
這時脾經那兒又發出了求救信號,他那有水濕,這樣的話糧草過去也不合適,於是派遣茯苓帶兵3錢,前去把水濕瀉掉,如此一來,山藥再帶着營養物資過去也就合適了。
而最緊急的求救信號來自於腎經。腎經是主戰場,君主之藥熟地已經帶兵8錢過去了。但是腎也有水濕,而且腎水很大,於是派專門的工兵澤瀉去泄水。“澤瀉”,顧名思義就是能把大澤的水瀉掉。她把腎經的水瀉掉了,這樣熟地帶的戰略物資也就安全了。
六味地黃丸,這個方子,心肝脾肺腎五臟之陰全補。不止是補腎陰。清朝著名醫家葉天士説:補五臟之陰,讓五臟之陰都歸於腎,這就很全面。
三味藥主補,三味藥主瀉,所謂“三補三瀉”。如此,補之後不至於壅滯。這本來是為小孩創建的方子,但慢慢地人們發現,大人也同樣有效。這就靠療效説話了。到了金元時期,這個方子已經用於成年人了。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醫學發明》裏面説:“腎氣虛,久新憔悴,寢汗發熱,五臟齊損,骨蒸瘦弱虛煩下血”等皆可用此方治癒。
六味地黃丸專用於陰虛有熱的症狀,試用範圍越來越廣。到了民國時期,終於奠定了滋陰清熱第一方子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