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吼得越大聲,對孩子的心理傷害就越大。記住以下三點,這比你咆哮一千次更有用
如果是喜歡看國外犯罪電影的人,大概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觀點:那些做出殘暴行為的人,多是出現了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跟童年時受到的虐待有直接的關係。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用喊叫甚至暴力的手段讓孩子記住很久。似乎他們想達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心理學家們已經調查了兩者之間的關係,並得出結論,言語暴力會改變兒童大腦區域的生理結構,並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經常遭受父母言語暴力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容易患上焦慮症或焦慮症,這就是抑鬱症。但是,父母虐待孩子之後,採取什麼樣的姑息措施並不能消除這種影響。
所以,面對孩子哭鬧或者是做錯事情時,家長認為吼孩子是最直接的方式,比其它方式好用多了,殊不知正在慢慢傷害孩子,還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
那面對孩子哭鬧時,家長是不是無計可施了,明顯不是,其實面對孩子的問題,家長還是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的,以下三點要牢記,會逐漸進入良性循環。
在孩子發脾氣時,大人要保持鎮定,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人內心還是很愛孩子的,但就是無法面對孩子哭鬧的問題,一旦碰上,大人自己就先爆發內在情緒,覺得“你這個孩子怎麼那麼不聽話?那麼犟”。而耐心哄的時候,孩子根本就不吃那一套,所以大人也就更生氣,還不如吼罵一頓,孩子安靜了,也就達到效果了。但是這樣的處理,以後同樣的問題還是會多次遇到。
大人要首先承認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行為,家長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疏通自己的情緒,學會用比較細緻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能夠表達自己情緒的過程中,也是對情緒的一種疏解。
大人不要站在權威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
同時,大人遇到孩子發脾氣,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看問題,覺得那麼簡單的事情你怎麼就處理不好。
少年説上孩子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是打擊自己,媽媽的回擊很具有代表性,媽媽説:“我承認一直在打擊你,那是因為我認為以你的性格,如果沒有打擊,你就會飄。”這樣的言論受到網友的嘲諷,如果家長總是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是永遠無法跟孩子溝通的。
給孩子講清楚規則意識,大人要採取温柔而堅定的態度
當然,想要孩子減少哭鬧的次數,給孩子制定相應的規則還是很有必要的,6歲之前的孩子具備了比較好的規則意識,其實大人即使不怎麼教,孩子也不會偏離到哪裏去。但是在制定規則之後,家長要採取温柔而堅定的態度,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
比如看電視這件事情,雙方約好一天看多長時間,這就是一個規則,而在執行的時候,大家就要堅定地執行,任憑孩子再怎麼要求,也不能來回更改。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原則性問題提前跟孩子講清楚,讓他明白父母是一個説到做到的人,也會自己按照規則來執行,這樣要比吼叫更有用。
所以,吼罵孩子是最不合適的方式,想要跟孩子的關係更好,家長要在以上三個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