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秀根(左)與徒弟在對一幅破損的
清雍正時期書法作品進行檢查
塵封的文字、古老的歷史,隨着時間的流逝不少古籍已經變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而在河北衡水市棗強縣卻有着這樣一位“名醫”,他手持“手術刀”卻從不醫人,一本本古籍卻能在他的巧手中獲得“新生”,他終日與古籍為伴,幾十年如一日為古籍“探病治療”,“毫米”與“千年”全在指尖……他就是古籍修復師陰秀根。
人患病則求診良醫,書有疾須尋覓良師,古籍修復即為古代典籍做治療,使其延壽,為後人的閲讀使用提供相應保障。古籍修復技藝,也一樣可以視之為一門絕學。“不遇良工,寧存故物”,是對修復師技藝的最高要求。“搶救修復這些瀕臨‘死亡’的古籍前,必須仔細審查古籍的年代、裝幀形式、破損情況和紙張等,根據具體破損情況而制定修復方案。”陰秀根對自己要求極為嚴格,在古籍修復方面,他的技巧細膩多樣,經他手修復的古籍,必須保證做到“整舊如初”。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塔》修復前後對比圖
對《秋江山水》進行一次跨越千年的“體檢”是陰秀根正在進行的一項工作。陰秀根將畫卷慢慢撫平,其細心程度像是在擦拭一個正在哭泣孩子細嫩臉頰上的點點淚水,他用雙手度量畫卷的“身高、體重”,並仔細檢查它的“傷口”,確認“病症”為紙張破損。
“沖洗”是下一道工序。“古籍在流傳中的過程中紙張容易酸化,我們在修復前通常會將紙張置於水中,用弱鹼進行中和,弱化書頁的酸化程度。”只見陰秀根走到洗書枱,在容器中加入適量、淨化過的温水,把畫卷慢慢放入水中靜置。
“揭紙、修補、沖洗、裝裱、全色……修補過程中的每一步都不能有一絲的馬虎”。陰秀根一邊介紹一邊將經歷過沖洗的“階段性手術成功”的這畫卷殘頁放到一旁晾乾,再拿出下一張。
古籍的修復時長在於其破損程度,幾天到幾個月時間不等,但是無論時間長短,修復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陰秀根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讓古老的文字、泛黃的紙張在歷史的長河中各美其美。
經陰秀根修復後的畫作《羣賢畢至圖》
陰秀根出生在一個藝術世家,其父陰金城是我國著名的本帖鑑定專家,曾任北京市文物公司慶雲堂經理、國家博物館館員、炎黃藝術館文物鑑定研究會委員等,與郭沫若、黃胄、趙樸初等著名文化名家交好。陰秀根受到父親薰陶,十幾歲便對古籍產生興趣。陰金城見狀,特地請到李英臣、楊立申、劉金濤等八位當時北京市琉璃廠的老藝人來指導陰秀根。
1979年,陰秀根開始接觸古籍善本修復這項特殊的工作。其間,曾與其父共同修復來自日本古籍名店雪江堂和淑德大學的大量古籍殘本,經二人之手這批古籍殘本被修復的完整如初,古色古香,頗得日本友人和名家讚譽,名震日本。
在過去的近四十年的時光中,陰秀根修復了宋、元、明、清以及現代諸多名家的上萬幅書畫作品,其中包括為國務院僑辦、北京飯店、中央辦公廳、北京展覽館等裝裱、修復了一批大型有極高價值的書畫作品,挽救了許多瀕臨毀損的書畫珍品,對書畫珍品、文物、碑拓等珍貴文物得以流傳千秋萬代起到了至關最要的作用。
陰秀根修補古籍時所用的部分工具
為了傳承古籍修復技藝,近年來,陰秀根從基礎的“打漿糊”開始,手把手地向10餘個弟子傳授修復技法。在傳授技藝的過程中,陰秀根經常對徒弟們説:“古籍修復是一門需下深工夫的學問,沒有五至十年的苦心修煉,不可能成為一名‘完美’的修復師。我們的工作就是給古籍‘續命’,修一次至少要保古籍百年不衰,我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子孫後代負責。”
“幹這行,路很窄,但卻會很長。修書就是修功德,自己當個修補手,把前人的經典傳下去,這是積德的事。幹這行的人雖然不多,可只要有紙在,就得有修復的人。”陰秀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從事修復古籍的工作,讓古籍中那些植根於歷史深處的印記更好地沿着中華民族血脈代代流傳下去。
圖、文:河北日報郎海江 翟一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