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美國醫生一個月賺一輛寶馬的事兒

  前天,美國伊利諾大學醫學院臨牀副教授,神經內科醫生王明濤在新浪微博上發了一條博文,其中有句話説,“在美國我每月平均服務250病人的報酬是一輛5系寶馬,有尊嚴真好!” 然後國內醫療圈又炸了,再加上一搓常年堅持向醫生輸送負能量的媒體渲染,感覺中國醫生真的沒法兒活了。

  那美國醫生究竟拿多少錢呢?根據2015年度medscape的醫師薪酬競爭力報告,美國家庭醫生的平均年薪是19.5萬美金,專科醫生的平均年薪為28.4萬美金。而不同專科的收入也有差距,比如神經內科平均年薪大約是22.9萬美金,心臟外科則為37.6萬美金。除了治療病人的收入外,美國專科醫生有幾千到3萬美金不等的非醫療活動收入,金額大小因科室差別而定,主要包括學術活動演講等等。

  大家都知道,美國車價格普遍比國內低很多,寶馬美國官網5系的價格在5~6萬美金。如果王明濤教授每月的收入都在5萬美金的話,那總體年薪是遠高於同行的。這種差距其實也可以理解,根據所在州、執業方式以及個人競爭力和工作時長的差異,不同醫生的收入也會差很多,畢竟人家在一個自由執業的大環境嘛。

  我們再看看在美國成為一名神內醫生需要的成本。首先看時間,在美國要成為一名神內醫生需要:Undergraduate Degree(4年)+ Medical School(4年)+Internship(1年)+ Residency(3年)+ Fellowship(1~8年)。所以在美國要成為一個神內專科醫生需要至少14年的教育。再看經濟成本,美國醫學教育是精英化的,醫學院的費用非常昂貴。數據顯示,美國醫學生受教育期間的負債平均為17萬美金,如果再加上超長的學習時間帶來的工作收入損失,這個數值大概能達到80萬美金。

  再回來看看中國。其實中國很多知名醫院的神內主任,一個月各類收入拿下來買個5系也不是大問題,但關鍵是這個收入往往不是有尊嚴的陽光收入。另外中國體制內的醫生面臨的是一個行政化的上升通道,榮升為主任這條路長且阻,且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看醫生的臨牀能力。所以很多好醫生被這條路給熬趴下了。但是反過來説,美國醫生的整體高收入是建立是整體精英化教育背景下的,如果我們今天痛罵5+3+X,同時又羨慕美國醫生的高收入,那我們永遠都只有羨慕的份兒。

  另外還有一點我們不想承認,但必須承認的現實。那就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2014年,美國人均GDP是54629.5美金,而中國是7590美金,相差近7倍。所以,帝國主義吃香喝辣這種事情我們當個奔頭可以,要真天天沒事兒就比,心情自然好不起來。同時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典型的消費理念還是為實物買單,智力服務的價格還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所以各地在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的時候就會碰到這個問題,300的門診均次費用,9塊錢掛號費,292的藥費,老百姓答應。如果瞬間變成200的診金,30的藥費,老百姓觀念上就轉不過來了。儘管極有可能後者的治療方案對患者更好。

  其實不僅是醫生,中國很多智力服務行業的人和美國同行一比,也覺得職業尊嚴為零。比如設計師或者攝影師,在美國這兩個職業都蠻光鮮的,但是在中國,“這照片挺好看的呀,看來相機不錯啊!”。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消費結構的轉變,智力服務在中國一定會越來越值錢。

  好,且説這麼多。可能會有盆友問,你噴這麼多,啥意思啊?待遇差還不讓人抱怨了?還真是。幹啥都別抱怨,因為對於一個社會人來説,抱怨除了更心塞之外換不來任何價值。別以為一幫醫療媒體天天推“醫生這麼苦,還讓不讓人活了?”是為了醫生好,那都是精神鴉片,賺點流量而已。這個時代的年輕醫生只要好好練本事,未來都是光鮮亮麗的,政府給不了的,市場也會給。這不是雞湯,是時代發展的趨勢。

  當很多醫療媒體熱衷於把一切醫療相關的事情都包裝成負能量扔給醫生時,希望年輕有才華的你對這些情緒垃圾説:滾!既然選擇了,就要想辦法漂亮的走完,這才是年輕人的做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90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正確理解美國醫生一個月賺一輛寶馬的事兒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