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峯生態之變
新華社珠峯大本營5月17日電題:“犛牛司令”眼中的珠峯生態之變
新華社記者多吉占堆、邊巴次仁、王沁鷗
48歲的拉巴次仁人稱“犛司令”,全稱“犛牛司令”。在珠穆朗瑪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了28年的他,有幾年在登山季為登山隊聯繫當地犛牛隊運輸物資,因此得名“犛司令”。
上珠峯全靠犛牛運輸物資,“犛司令”也有着犛牛一樣的好腳力。他現在是珠穆朗瑪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定日管理分局珠峯大本營管理站的站長,日常工作是在珠峯地區巡邏,保護野生動物,監督當地村民遵守垃圾管理、濕地保護等環保規定。巡邏路線上常遇到車走不了的陡峭砂石坡,體格壯碩的“犛司令”三兩步就爬上去了。
“冬天,珠峯登山大本營的雪能有膝蓋深,車走不了我們就徒步去。”他説,自己最長的徒步紀錄是8小時,是在位於珠峯東坡的絨轄溝。
“犛司令”的老家在西藏日喀則市城區內,卻因為自己“太喜歡動物”,所以跑到了海拔四五千米的珠峯山區工作。
20世紀90年代初,他還與偷獵分子面對面過。“那時候大家沒什麼環保意識。”“犛司令”説,有的人覺得野生動物就跟自家牲畜一樣,看到就能殺了吃,或者販賣皮毛,所以那時“動物見人都躲着走”。
1994年,珠峯保護區升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覆蓋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定結、聶拉木和吉隆4個縣,總面積近3.4萬平方公里。
之後,“犛司令”走村串户向珠峯腳下的村民講解什麼是國家級保護動物,濫殺保護動物會受到什麼懲罰,野生動物少了對生態系統有什麼破壞等。
漸漸地,情況有了改變。
“10多年前,我在珠峯大本營見到過一次雪豹。”他説。後來,西藏珠峯雪豹保護中心在保護區內設置的紅外相機也幾次拍到雪豹,“犛司令”看着高興:“這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我原來還懷疑已經滅絕,現在不擔心了。”
“其它動物的數量也增多了。”他説,每次巡邏他都會按保護區的規定,把所見動物數量和分佈情況悉心整理成表格,也在心中漸漸形成了一份珠峯地區野生動物的分佈圖:藏野驢在加措鄉、崗嘎鎮和克瑪鄉比較多;曲當鄉、絨轄鄉海拔低,能見到獼猴。“岩羊嘛,到處都很多。”他説,在珠峯登山大本營附近還有一頭“相熟”的岩羊朋友,它的角很特別,一眼就能認出,有時還會跟它打招呼,巡邏車經過時它也不會躲。
“動物們知道現在人類不會傷害它們了。”“犛司令”笑着説,幾天前,他和管理站的同事們還救助了一隻摔傷的岩羊,把它送到一名管護隊員家中養傷。當地村民們發現了傷亡的野生動物,也會主動向管理站報告。
根據珠穆朗瑪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提供的數據,珠峯保護區現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491種,其中雪豹數量在190只至270只之間;高等植物2550種;森林面積55000多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4.85%。
而像珠峯大本營一樣的管理站,珠峯保護區內共有20個,平均每個管護站配備10名管護隊員。僅在定日縣,就有80多名這樣的隊員,他們大多數都是當地農牧民羣眾,每人每年增收約3萬元。
除了保護野生動物,“犛司令”和同事們還是珠峯大本營區域的垃圾管理員。
珠峯遊客大本營旁設立了垃圾轉運站,登山者、遊客和當地村民等產生的生活垃圾全部運輸至此,並建立台賬,之後轉運至定日縣城統一處理。
今年,“犛司令”在登山大本營還發現了垃圾處理的新設施:“登山者產生的污水、餐廚垃圾和排泄物,就地無害化處理,水資源還能循環利用,這樣從登山營地轉運下來的垃圾就少了很多。”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國家和地方各級財政已投入超1.3億元,用於珠峯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珠峯保護區將在定日縣投建無害化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建設空氣監測站,對核心區實施全天候空氣質量監測。對此,“犛司令”充滿期待。
天氣轉暖,高海拔山區中也能見到大片綠色。走在巡邏路上,“犛司令”的眼睛一刻不停地在山坡和河谷裏掃視。再過一個月左右,岩羊的繁殖季就將到來,那是他最喜愛的動物,但狼在那時也會活躍起來。
“我們肯定不會因為偏愛岩羊,就去特意保護它的幼崽,這樣對狼不公平。”他説,從管犛牛的“司令”到野生動物的朋友,“這麼多年,我們已經學會了尊重自然法則。”
珠峯腳下,牧民的犛牛隊伍在清脆的鈴聲中漸行漸遠,山坡上岩羊羣閒庭信步。人、動物、山,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