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刻:2016個人觀影報告

  任何一段兩小時左右的時光,倘若被加蓋了燙金的“電影”二字標籤,就彷如一張大紅色的喜帖,深情款款送到你的手上,期待你去一同趕赴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相信,每個影迷都無法抵禦這樣的誘惑,跟隨光影死心塌地,這便是電影的魅力。

  去年因為懶癌發作沒有寫年終報告,今年下定決心寫一篇觀影總結,也為這一年的觀影歷程做個紀念。

  鑑於在風口浪尖上,豆瓣100影評人的年終十佳還不知能否上線,個人觀影報告也暫未公佈,本想等之後再寫報告,索性提前寫出來。距離年終還有3天,或許觀影數字和十佳排名還會有小幅變化。

  今年觀影量為423部,影院觀片量為155部,參加影展5場,參加電影主創見面會15場,總觀影量破千,珍貴的電影回憶不計其數。

  【影展】

  一. 2016上海國際電影節(7部)最佳:《喧譁與騷動》(伊朗)

  六月份跟同事換了班,利用雙休跑到上海蔘加了上海電影節,作為一個影迷,能在這樣浩如煙海般的電影中看到很多獨家的新片,還是很令我向往的。甚至在前一夜輾轉反側無法入眠,現在想來當時那激動的心情非常幼稚,但幼稚這種東西,倒有種難得的珍貴。

  要感謝全程陪伴的哥們大博,由於他的住處在上海影城附近,借住就顯得尤為方便,而大博也完全放心地任我選片、陪同觀影。由於我的口味是偏愛小語種的新片,這類片子需要帶着賭博的心態去看,可能很爛,但就是享受那種刮彩票的感覺,一旦遇上了令人驚喜的小眾好片子,簡直如同中了百萬大獎。

  印象比較深的幾件事——

  1.因為是週末才去的電影節,而工作日那幾天已經被身在電影節的公眾號作者狂刷,耐不住誘惑,週二鼓動同事來了一場説走就走的看片旅行。在當天的中午臨時制定了5點下班以後乘公交——蘇州火車站——高鐵——上海火車站——地鐵——上海影城的往返計劃,買好電影票和高鐵票,就這樣瘋狂地在計劃外提前來上海感受了一下電影節的氛圍。還有一個原因是被《二十四周》這部柏林主競賽片子的海報驚豔到了,故事簡介也非常期待。最後看完又折騰的K字頭慢車轉夜車公交,大概凌晨2點多回到了家,第二天照常上班,心情卻激動不已。年輕時候的衝動瘋狂,為了電影,不虛此行。

  2.週六第一場《喧譁與騷動》之前買了4張票,可是有2位朋友臨時不能去了,票輾轉到了一位上海老阿姨手裏,坐在旁邊跟阿姨聊了幾句,驚詫於這種冷門片子還會有這麼多人來看,而阿姨顯然也是有故事的,反正觀影體驗蠻愉快。《喧譁與騷動》豆瓣上目前只有45人評價,條目上只有一張海報,可能在別人眼中只是形式大於內容,可卻是我這趟朝聖之旅的第一部電影。事後回味起來,片頭那個對着屏幕唱歌的瘋男人忽然令人揪心。這是一部講人的電影,專注於戲劇化演繹,那個男人和電影顏色逐漸黯淡的幾處細節留在了心裏。

  2.看完《喧譁與騷動》中間有個空檔,突然沒事幹,從上海影城門口的黃牛手裏加錢買了一張《團地》,由於今年SIFF被戲稱為“上海日本電影節”,感覺看了一部日本電影才算完整。而這部觀影計劃外的《團地》果然讓人喜出望外,前半部分笑得令人捧腹,這種日式庶民的小幽默如同電影節耐力戰中間的一個甜點,非常可口。還見到了為了應和主持人,硬要被迫展示幽默感而坐蹲起的導演阪本順治。

  3.傍晚奔赴成龍耀萊看了一場《沙塵暴》,這部是今年柏林電影節全景展映單元的片子,由於是自己建過的一個豆列,所以還蠻好奇,於是在週六的黃金時段放棄了《愛之谷》《無罪可赦》等好幾部同樣喜歡的片子,選了這部。印象最深的是散場出來時的一對情侶,女生跟男友抱怨道:“這啥呀,從頭到尾也沒刮沙塵暴啊,以後電影節再不要看了。”估計是臨時買了票抱着看一場視覺災難大片的心態走進了影院,結果遭遇了文藝挫敗,讓旁邊正在下電梯的我啼笑皆非。

  4.回想起來晚上10:30在大光明看的《海上火焰》簡直就是一場煎熬。看之前從耀萊打優步,沒想到一同拼車的妹子也是去大光明看影展的,不過人家看的是《地下》,驚異於迷影緣分的奇妙。而半夜看這部本次電影節最期待的金熊獎影片時,卻幾度昏睡過去——看了一天的電影加上舟車勞頓和趕場子的疲累,體力幾乎透支,而片子又是沉悶得出乎預料,只好一直掐自己不要瞌睡,儘可能不要錯過每一個畫面。當時還坐在第一排,迷迷糊糊,感覺彷彿一個趔趄,就要跌進面前銀幕中的無邊深海中去。電影記不住多少,但這種絕妙的觀影體驗倒是成了這次影展中難忘的回憶。從大光明出來還看了一下影迷自發給張國榮回憶展示板獻上的花和留言,感慨於這種迷影的深沉之感。

  5.週日看了臨時買的《負擔》和另一部柏林主競賽《赫迪》,一部是觀影“賭博”失敗的爛片,一部是影展特供片,倒是在偌大的影院冥冥之中見到了之前沒見過的華盛頓櫻桃樹,幾場下來居然有好幾部都同場,感慨千里相遇,因緣電影際遇的奇妙。

  第一天半夜看完《海上火焰》從大光明出來以後,還跟大博愉快地吃了他隆重推薦的夜宵。本來看了一天電影直打瞌睡,彼時唯有美食最能治癒疲憊,作為影迷的幸福和充實感則是從頭到腳愉悦着身心。走在盛夏有着茂盛法國梧桐的新華路上,我還記得跟大博百感交集地説了一句:“有電影,真的是太幸福了。”

  二.蘇州金雞百花影展(6部)最佳:《細細的黃線》(墨西哥)

  一到了九月份就是蘇城影迷狂歡的日子,2015年參加過一屆,主題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預期不高,以為是又紅又專,結果展映的幾部片子簡直每部都有種中大獎的感覺。一是小眾,二是個人非常喜歡。比如運用電影手法很新潮,講的故事仍耐人尋味的《堡壘堅石》;顏值賽天,同樣鏡頭語言很新潮的《浴血華沙》;故事沉穩手法老練的《全權委託》。特別要提及的是一部講涅涅茨族生活的俄羅斯影片《白色苔原》,看之前連張海報都沒有,看完卻令我大呼驚喜,鐵定可以入選去年年度十佳。整個故事的走向和反映的命題都很動人,尤其是在蘇藝影城6號廳的大銀幕上,親眼目睹影片中撼人心魄的極光,以及冰天雪地下的狂野交合,格外動人。

  於是格外期待今年家門口這個小體量的影展,作為每年一次的金雞湖藝術節的組成部分,影展內容還是很豐富的,遺憾的是今年的幾部片子畫質和質量都較去年差了幾個檔次。影城工作人員介紹,由於今年是百花獎,明年金雞獎的話片子質量會變好,所以強烈期待明年能延續2015年影展帶來的驚喜。

  今年在金雞百花影展上看的比較好的一部當屬墨西哥的《細細的黃線》,製作精良感情真摯動人,就是用最平淡樸實的拍法,講故事。雖然故事稍顯老套,但瑕不掩瑜,在整個影展的範圍內也是比較棒的一部。

  今年影展上必須得提的當屬後來名聲大噪的文藝獨立小片《八月》,《八月》在蘇州也算是率先點映,當時這只是一部參加過FIRST影展顆粒無收的片子,誰曾想到會在幾個月以後的金馬獎上大放異彩。還是我老媽比較有眼光,她覺得這個導演肯定會火,於是放映結束後跑去讓我幫忙拍了張合影。而導演張大磊也在現場做了一個長時間的交流,當時問導演對影片上映有何期待,張大磊撓撓頭説,這片子發行成本比製作費還貴,估計公映不起。結果彷彿老天對愛電影之人的一個賀禮,這部片子明年春天將揭開神秘面紗。而九月份蘇州提前大銀幕點映的獨家奇遇,又是2016迷影路上難忘的一段回憶。

  三.上海奧地利影展(6部)最佳:《何處是家園》(奧地利)

  這是利用雙休日跑到上海蔘加的一場小眾影展,小語種、文藝,都很對我胃口。看到的第一部《何處是家園》又讓我找回了去年參加蘇藝影展時候的驚喜連連之感。這是從二戰戰敗國的視角去看待戰爭,也是一個從兒童視角去看待戰爭的佳作,入選了個人年度十佳。片子里奧地利小女孩和蘇聯炊事兵之間那種曖昧的友誼非常觸動我,就好像《血戰鋼鋸嶺》中,男主角救人固然感動,而最令我動容的卻是他誤入日軍地下堡壘時,給日軍傷員紗布的那個剎那。去年看的波蘭影片《浴血華沙》裏馬克思·雷邁特也有類似的橋段。我相信,那是人性最温情的一刻,也許是童話,但令人堅信曾經存在過。

  國金百麗宮的影城在地下,裝修有一股百麗宮獨有的奢華典雅風格,而影城上面就是遊人如織的陸家嘴,兩部電影的間歇時間我會出來走走,望着夜色中的東方明珠,慶幸在寒冷冬夜仍有電影相伴。

  四.歐盟影展上海站(7部)最佳:《我是布萊克》(英國)

  請了年假參加了今年首次來到上海的歐盟影展,雖然已經是最後一站了,而且票價高昂,但是展映的片子依然有着無窮的魅力。如果説SIFF看了幾部柏林系,在歐盟展上肯定就是戛納的主場了。

  在百麗宮協信店的1號LUXE巨幕廳裏看藝術電影、看達內兄弟肯洛奇,瞬間驚呆,這種頂級至尊享受讓83一張的票價也不那麼肉疼了。缺憾是字幕提字機器太小,配上巨幕彷彿是小五號字體一樣累眼睛。而排片時間也非常令人髮指,晚上的場次看完都要半夜11點多,根本坐不了末班地鐵回住處,只好忍痛沒法全程跟。平均一天一部的觀片量倒也舒服,《我是布萊克》《畢業會考》《奧利最開心的一天》《無名女孩》這些佳作輪番轟炸,叫人大呼過癮。

  1.《舞女》是臨時起意買的票,本來又是被海報美哭了,加上入選了一種關注單元。但是排片時間太晚,最後還是下定決心去看了,果然在大銀幕看到長袖之舞美得動人心魄,這種畫面只有巨幕的呈現才是最極致的效果,相信家裏的投影都不及十分之一。看完打車20多公里回去了住處,一路上跟司機閒侃,他都驚詫於這種的執着,表示不能理解。

  2.看《我是布萊克》的時候旁邊的小男生不住地啜泣,都擔心他會不會抽搐過去。看完觀眾唯一一次自發鼓掌,散場後聽到諸如“這才是好電影”、“一個廢鏡頭”都沒有的討論,觀影的確很受氛圍影響,當然在大銀幕得見金棕櫚真容,心情也很激動。

  3.《奧利最開心的一天》是有期待的,之前被那句“教練,我可能不能比賽了,我陷入了愛情。”的可愛台詞深深吸引。跟妹子一起去看,看到巨幕上奧利和隊員們全裸洗澡,眾鳥亂飛的場景還是尷尬得不行。留到片子字幕走完,結果有意外的收穫,用幾乎都還給老師的4級英語水平竟然辨認出了片尾真實奧利和片中奧利錯身而過的彩蛋,完整的電影果然是不能錯過一個鏡頭包括片尾字幕,發現每一個隱藏的信息都能讓影迷興奮不已。

  後幾次在上海觀影的大本營都是在好哥們洋仔家裏,感謝哥們不管多晚都收留接納流浪的我,他不玩豆瓣,但還是表示非常的感謝。

  五.上海日本電影展(7部)最佳:《秘密》

  本來説好歐盟影展之後就再不去上海窮折騰了,沒想到藝盟憋了個大招,年底來了這麼一個日本影展,都是新片,影迷圈子都快炸了啊!不去還算影迷嘛!於是撒潑打滾讓洋仔專門提前跑到上海影城現場給我買回了7張全程票,年終歲尾的最後一次折騰也讓全年的影展之路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個影展號稱“冬日暖陽”,也的確,影展那幾天的滬上暖意融融,不知道是太陽太暖還是片子太棒,可能兩者都有。一部《我的叔叔》蠢萌蠢萌的開啓影展之路,全場看得都很開心,松田龍平搞怪本領一流;《誰的木琴》裏池松壯亮示範了理髮店的託尼小哥如何撩動寂寞家庭主婦的芳心;《跨越柵欄》裏連眼睛都在笑的小田切讓和這次撒了歡兒表演的蒼井優讓人只想撲過去舔屏。

  《永遠的託詞》光那淡淡的海報就令人心水不已,何況深津繪里海邊美哭的笑顏和本木雅弘逆天的演技都讓人無比愉悦,又體會了人間的無限況味。尤其小孩子的戲份特別棒,小女孩看的那部吧唧吧唧的動畫片,有點想跟着一起看呢。

  跟着一羣迷妹看的《秘密》是影展的重頭戲,雖然口碑很差,卻讓我體會了年度最強觀感。在大銀幕和重口設定的刺激下,人性的醜惡淋漓盡致展現在眼前,日本人果然是拍人性之惡的好手。渾身戰慄、脊背發涼,如同坐了一趟過山車尖叫連連。這種極致的觀影體驗,或許很私人化,所以也很任性地入選了年度十佳。

  這次影展最苦逼的是為了看最後一部《少女》的片尾字幕走完,誤了虹橋回蘇州的高鐵,遲到了一分鐘。一分鐘啊!小哥冷冰冰地説你怎麼才來,心也真大。我好想跟他説我剛看過電影啊。然後轉乘了上海站的K字頭慢車,又是夜車折騰到了1點多才到家。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覺得一點都不辛苦,可能是“冬日暖陽”照的吧。

  【見面會】

  今年參加的電影主創見面會也不少,羅列如下——

  1.《冰河追兇》佟大為

  2.《幸運是我》惠英紅、陳家樂

  3.《謊言西西里》周冬雨、林育賢

  4.《花山道口》金荻翔

  5.《驢得水》任素汐、周申等

  6.《八月》張大磊

  7.《團地》阪本順治(日本)

  8.《喧譁與騷動》 哈曼·賽耶迪、塔納茲·塔巴塔巴伊 (伊朗)

  9.《潘哈拉》Nagesh Bhonsle(印度)

  10.《爵跡》郭采潔、汪鐸

  11.《捉迷藏》霍建華、秦海璐、萬茜

  12.《羅曼蒂克消亡史》程耳、王傳君

  13.《秘密》大友啓史(日本)

  14.《情聖》肖央、宋曉飛等

  15.《一路逆風》鄧紫棋

  加上去年見面會上見過的宋承憲、林依晨、 安竹間 、王寶強、陳思誠、孫儷、李易峯、姚晨,明星集郵收穫還是蠻多的。

  今年比較難忘的有看完《謊言西西里》想掀桌,還是耐着性子問周冬雨你演吃火鍋的戲份時怎麼演得那麼絲絲入扣,問得我自己都噁心。沒想到人家後來華麗轉身,《七月與安生》她和馬思純的演技,我是真服的。金馬雙影后也是眾望所歸,那個領獎視頻也看得不多,也就二十來遍吧。

  《幸運是我》映後跟紅姐交流了很長時間,後來紅姐説你怎麼説得這麼好,我們也沒準備什麼禮物,那就讓家樂給你一個擁抱吧。在拍合影的時候還答應紅姐會專門寫一篇長影評出來,於是真的寫了一篇。

  《捉迷藏》見面會現場,在眾多迷妹的注視下拿到了霍建華抱枕(我也不知道我要這有啥用),大聲問了一句霍建華為啥打不過秦海璐的終極謎題。

  《羅曼蒂克消亡史》費勁力氣多爭取了一個提問機會,問了程耳為什麼首站選在了蘇州,難道是章子怡在片中沒去成蘇州?得到了程導的肯定答覆。散場時程導的妻子還特意過來,有幸與她有了一小段的交流,又對影片多了一層理解。

  還有專門跑上海看《花山道口》,後來還加了金導的微信,現場聽到了任素汐唱《我要你》完全不需要修音,看阪本順治坐蹲起,聽大友啓史搞怪,包括鄧紫棋現場隨性唱歌。寫的那篇《八月》的影評還在朋友圈裏被萬瑪才旦導演轉發。這一年也有一些遺憾,專門跑到上海電影博物館看《清水裏的刀子》,結果因為在五樓的放映廳而錯過了導演王學博的交流會。

  回顧一整年的觀影,感慨頗多,也有幸感受了那麼多次電影的呼吸。

  你在布加勒斯特問我的問題,所謂活着的價值,問題是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往往被日常瑣事佔據,而時光如流水,人生亦然。我們如何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個瞬間呢?

  《託尼·厄德曼》里老爹最後的這番言論讓我頗為感同身受。電影可以幫你抓住人生的某一個瞬間,當你在沮喪頹唐的時刻,不會孤苦無依。有光影相伴,會覺察生命的美好。

  這一年裏,記得《阿洛伊斯》裏那場虛幻的沒有被邀請的盛大派對;

  記得《無辜者》裏冰雪十字架下嗚咽卻無力哭泣的嬰孩;

  記得《將來的事》片尾伴着《Unchained Melody》緩緩分割開的兩重人生;

  記得《美國甜心》裏在篝火旁伴着《God's Whisper》鼓點放生的那隻小烏龜;

  記得《莫西幹回到故鄉》裏那場任性指揮出的意外交響;

  記得《神奇隊長》裏海邊為母親送行的動人吟唱;

  記得《七月與安生》裏雙生花在冰天曠野間的一個仰望;

  記得《愛情初學者》裏葬禮後男女兩人執手擁吻的絕望;

  記得《比利·林恩的中場休息》創新突破的視覺效果;

  記得《我不是潘金蓮》精心雕琢的圓形畫幅;

  記得母親看完《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後在影院走廊裏痛哭到不能自已;

  記得父親看完《封神傳奇》後一直説特效挺棒看得很爽謝謝帶我來看;

  用電影,把握這一年生命裏最美好的瞬間。我不知道愛電影會堅持多久,但且行,且伴,且珍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925 字。

轉載請註明: 豆瓣一刻:2016個人觀影報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