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出現了很多著名的詩人,他們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所見所聞寫出了一首首膾炙人心的詩歌,流傳千古,為後人傳唱。這些詩人寫出的詩歌在當時可能並不出名,但在數千年後的今天,卻成為了經典,對我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而我國為了加強對孩子的文化薰陶,便從無數首著名的詩歌中,挑選出最優秀的一些詩歌,放入課文中,讓孩子學習。
在我國學生必學的詩歌中,有抒發詩人情懷的、有描述詩人經歷的、也有感悟人生的詩歌,都具有積極向上的寓意,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深刻的道理,所以也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但是最近幾年,卻有一些家長提出意見,説要把語文課本中《陋室銘》這篇文章給刪除掉,理由是因為該詩中透露出一種高傲情節,感覺詩人瞧不起農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陋室銘》這篇文章,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篇銘文,全文一共81個字,主要抒發了詩人志向高遠,安貧樂道,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品德。而且整篇文章行文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看起來並無不妥,那麼,家長為何要建議刪除呢?原來只因為“白丁”這兩個字。
在古代,“白丁”指的是平民,也可以説農民。因為在古代,人們的衣着是很有講究的,不同階級的人要穿不同樣式的衣服,其中平民穿的就是一種沒有顏色的粗布衫,這就是“白”,而“丁”指的是古代的男性,所以“白丁”就是平民的意思。而劉禹錫在文中寫道“往來無白丁”,這不就是説他從來不和平民打交道嗎?換句話説就是看不起農民。所以家長才會如此氣憤,認為這篇文章會給孩子帶來不良風氣。
雖然家長的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他們對“白丁”卻有所誤解,因為在這篇文章中,“白丁”指的並不是平民,而是才識淺陋的人,這一點從“談笑有鴻儒”這句話就可以看出,“鴻儒”是指有才華的人,它對應的“白丁”就是指沒有才華的人,而不是農民。況且,我們理解詩句或文章時,也不應該斷章取義,還應該瞭解一下詩人寫這篇文章的心路歷程。
劉禹錫是唐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有着“詩豪”之稱。他出生於小官僚家庭,自幼便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尤其在作詩方面,極有天賦,曾得到過當時著名詩聖的指點。到了19歲時,劉禹錫的才名已經在洛陽和長安傳播開來,並在士林中頗有聲譽。在22歲時,劉禹錫就高中進士,從此正式踏入仕途,並官至太子校書。此時的劉禹錫可謂春風得意,不僅才名遠揚,仕途順遂,還和韓愈、柳宗元等人結為了至交好友。
後來,唐德宗駕崩,唐順宗繼位,劉禹錫也因此受到重用,進入了朝堂中樞。由於他才華橫溢,豪情萬丈,深受太子侍讀王叔文的器重,將他拉入了“二王八司馬”集團,開始參與朝政管理。此時的劉禹錫政治熱情高漲,和柳宗元等人實行“永貞革新”,併成為了革新集團裏的核心人物。可是由於革新損害到了很多權貴大臣的利益,結果被聯手抵制,導致改革失敗,就連唐順宗也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
李純繼位以後,立刻對革新集團實行全面打擊,他先是下旨賜死了王叔文,又將劉禹錫和柳宗元等核心人物貶到了遠洲當司馬。而劉禹錫來到朗州後,又遭到了地方官員的一再刁難,住在了非常簡陋的房子裏。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劉禹錫一時心緒難平,便寫下了這篇《陋室銘》,想借着簡陋的房子來抒發自己安貧樂道,不會輕易被困境打倒的心境。
其實除了《陋室銘》,劉禹錫在這期間還寫了不少詩歌,比如《採菱行》、《竹枝詞》等等,都是充滿積極向上的正能量詩歌。正是他的這種樂觀精神支撐着他度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期,後來他被派往蘇州擔任刺史,因在蘇州治水有功,他不僅深受百姓愛戴,還受到了唐文宗的重用,再次得以入京為官。
由此可見,劉禹錫在寫《陋室銘》時,正處於人生低谷時期,所以,他根本不會因此瞧不起農民,這一點家長們是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