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詩經》、《論語》、《資治通鑑》等文學著作,還留下了巍峨雄壯的萬里長城,氣勢恢宏的故宮等供後人瞻仰的歷史建築。除了這種名揚海外的歷史建築之外,我國還有不少倖存下來的古城可供後人觀賞,比如雲南的麗江古城、山西的平遙古城等等。古城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訴説着它的過往。
走進古城,你能夠感受到與現代生活截然相反的節奏,古城中的潺潺水流、陣陣花香都值得人們駐足觀看。古城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時間,能夠留存下來已是上天最大的恩賜。下面要介紹的這座古城,建在荒漠之中,能夠存活下來的它堪稱是一個奇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在出使邊塞時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詩,廣闊無垠的荒漠,無邊無際的寂寥,儘管有落日餘暉相伴,也難免產生孤寂的心情。一直以來,荒漠給人的印象一直如此,電影中拍攝的沙漠場景一般也都是無邊的黃土和疲憊的旅人,對於旅行者來説,荒漠可能是一場"修行",但是對於常居在這座古城裏的人來説,荒漠就是生活。
如今的甘肅省景泰縣境內就留存着這樣一座古城,名叫永泰古城,當地的居民其實更喜歡叫它"龜城"。永泰古城整個城牆都是由黃土堆砌而成,城牆高12米,總周長為1717米,整座古城的佔地面積達318畝,從天空俯瞰,整個古城的形狀與烏龜十分相似,故得名"龜城"。景泰境內的壽鹿山和昌嶺山在清朝康熙年間之前,其實被稱為大松山和小松山。《秦邊紀略》一書中曾這樣記載:"擁蘭、靖,右護涼、古,前逼莊浪,兩河則腹心,甘鎮則咽喉"。
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知道,這兩座山屬於兵家要塞之地,此後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韃靼的阿赤兔部落不斷挑戰明朝邊境的權威。後經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率兵多次討伐韃靼,終於大獲全勝,收回失地,而永泰古城也因此建立,成為明清時期的軍事要塞。明萬曆三十六年(即1608年),古城修建完成,隨後蘭州參將便率領士兵在此駐紮,據歷史記載,當時這座古城也算是十分熱鬧,光是駐紮的士兵就有2000多人,其中還設有馬場、火藥場、草料場等供給戰事的場所。
永泰古城還保留着原有人民質樸的生活習慣,大部分人都以遊牧為生,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數不清的羊羣,他們成為了古城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保持古城的原汁原味,古城內部沒有人們熟悉的水泥路,柏油路,而是保留了曾經的沙土石路,路旁的標識牌上也不像城市裏寫着各種限行的符號,而是標註着"頭井"、"二井""三井"等等。這裏並不是景點,而是古城居民每日生活需要的用水,由於水資源匱乏,每一滴水都成為了古城人民珍貴的"財富"。
這座古鎮不僅見證了狼煙風沙的殘酷,也見證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古城內的永泰小學,是目前全國被保存最為完好的三所民國時期的學堂之一。走進學堂內,我們彷彿真的能夠聽到當時朗朗上口的讀書聲,悦耳又清晰。
如今的古城雖然成了人們旅遊打卡的常去之地,但是在這裏居住的人們卻越來越少了。最主要還是因為水資源匱乏,生活資源短缺,不得不説這座古城在荒漠中還能存活下來已經是一個"奇蹟",它能傲立400年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有能力的年輕人都去往大城市打工,而留在這裏的多數都是老人和孩子。
儘管風沙很大,陽光很毒,但當地人仍舊堅信,他們的古城是能夠恢復往日繁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