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一天:85歲老人與杖頭木偶戲相伴75年 2016.1.25日
付正華是貴州石阡杖頭木偶戲第七代傳人,至今已與木偶戲相伴75年,能演唱的劇目有一百多個。他很擔心木偶戲在他這代失傳。
貴州石阡杖頭木偶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石阡縣能表演木偶戲的只有三位古稀老人,85歲老人付正華是其中一位。付正華是石阡杖頭木偶戲第七代傳人,也是杖頭木偶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10歲起開始學習木偶戲,至今已與木偶戲相伴了75年。付正華老人説,這項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圖/文 寧堅)
石阡杖頭木偶戲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為鼎盛發展時期,擁有太平班、興隆班、天福班、楊正家班、泰洪班等。以形象大方、着裝豔麗、表演生動著稱,極具地方特色,是國家文化部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整個石阡縣能完全熟練掌握杖頭木偶戲演出技藝的只剩下付正華和弟弟付正貴以及堂弟付正國三位耄耋老人,後兩位老人都已年近八旬,目前都是省級非遺傳承人。
杖頭木偶在中國為數不多,大都以現代戲形式存在。而石阡木偶是以古裝戲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在全國更是不多見,其藝術價值不言而喻。圖為付正華老人在搭建簡易演出台。
木偶戲傳承譜系以班主(輩缽繼承人)為主線貫穿,各戲班藝人均有藝名,藝名均由三字構成,第一字為藝人的姓,第二字為“法”字,第三字為藝人的名(班主賜名)。付正華系泰洪班班主,該戲班是以家傳與師相結合的方式傳承。
石阡木偶戲的衣甲、冠戴、武器、道具都是特製的,極為精製考究。據付正華介紹,1979年他製作的一件蟒袍,僅手工刺繡就用了3個月時間。表演木偶戲對基本功要求特別高,必須付出艱苦的努力,他説:“小時候跟父親學藝時,我受到了父親的嚴訓,稍不注意就會被父親的煙斗打。”
石阡木偶戲表演形式獨特,劇中人物衣冠楚楚、光彩照人,或明盔亮甲、雉尾高挑,或長髯掛麪、氣度不凡,或鳳冠霞帔、花枝招展。《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岳雲比錘》等膾炙人口的歷史劇幕,配以瀟灑自如的木偶表演,再加上精湛的木偶技藝,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木偶的頭、手以烏臼木製作,頭面及頸部長約十五公分,分別刻繪“生、旦、淨、末、醜”及其他魔怪等面部造型。頭面套上戲裝,整體長約一米。木偶的衣着好壞和頭面的多少決定其木偶戲班的聲望。上場的木偶角色尤以武將、武旦光彩照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杖頭木偶擅長表演歷史劇、武打戲的特徵。
付正華對木偶戲的整套技藝掌握得非常好,記憶力也非常驚人,雖然沒有文化,但所有的説唱詞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大腦裏,他手上拿着的就是縣文化館根據他的説唱專門整理出來的説唱詞,整整一厚沓。
演出的舞台為特製的圍布方形舞台,四周立四根竹竿為支架,以藍色圍布圍繞四周下半段及後台上部,高約2米,再以一幅掛布懸在台中上部,稱為“檔子”,形成前台和後台;“檔子”左右兩邊分別掛有布門簾,表演時木偶上下場揭簾而出入。
石阡木偶在演出中能點頭回顧、彎腰轉身、翻滾撲打等,還可靈活自如使用刀、槍、劍、戟等。1956年底,泰洪班木偶戲團演出歷史劇《梨花斬子》在全縣榮獲一等獎,後多次被邀請在周邊縣市的大小型文藝活動上做精彩表演,深受羣眾喜愛。
在木偶戲表演中,藝人左手執木偶頭上棒,以拇指食指通過接線,控制五官和頭部的動作。右手則執連接木偶兩手的木杆,配合頭部操縱四肢的動作,使得木偶全身得以“活動”起來。有的木偶裝上活動眼珠或活動嘴唇,通過一根拉線操縱,以表現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有的木偶裝上褲腿和雙腳,以表演其踢腿、跳躍、騰雲駕霧等動作。木偶的演出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藝人手部的功夫,付正華老人的雙手見證了他一輩子的辛苦演出。
付正華一直擔負着傳承木偶戲的重任,至今仍親自上台演出。儘管在文革期間木偶戲被打成“四舊”,木偶道具也大部分被燒燬被迫停演。文革後,木偶戲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付正華一家人節衣縮食、想盡辦法,添制了現存的衣箱道具,並一直帶領戲班不定時的演出。
付正華説:“我收過的徒弟有10個,雖然他們比過去的人文化素質高,但是沒有過去的人能吃苦。要好好的傳承,仍然得堅持一個原則,教的時候一定要嚴,避免被外人説師傅教得不好。”
由於伴奏樂器、木偶頭子、戲裝的陳舊和損壞,劇目 、唱腔、表演得不到及時整理,以及其他的各種因素,目前木偶戲在農村的觀眾已日趨減少,失去了原有的觀眾羣體。
泰洪班的演出劇目眾多,題材豐富。主要代表劇目有《女媧廟焚香》、《過五關》、《梨花斬子》、《三下河東》、《百合洞》等。過去曾經輝煌一時的木偶戲表演,如今只留存在一些偏遠農村的老人記憶之中了。
付正華老人生性豪爽耿直,幽默詼諧,他能演唱的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演繹了商朝(封神戲)、周、三國、隋、唐、宋、明、清以及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 付正華説:“本想傳給兒子們,可他們都不願意學,收過的徒弟最後都因賺不到錢,紛紛放棄學藝而出門打工,這門祖傳七代的藝術,我擔心在我這代會失傳了。”
進入新百年,當地再度掀起了搶救民間文化的熱潮,木偶戲已經走進校園課堂,三位老藝人常常在各類節會上向羣眾展演木偶技藝,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木偶藝術。儘管石阡杖頭木偶戲的發展與傳承面臨諸多困難,但老人們的技藝依然嫺熟,相信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終究會得到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