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在《跟隨徐霞客遊花溪》一文中,我講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考察“青崖城”北門時説:“有溪自西北老龍脊發源,環城北東流南轉。”考證了青巖河由兩條河流匯合而成。一條是從“頭目嶺”方向來的,一條是從西北方向“老龍脊”發源地來的。而他所説的“老龍脊”就是今天的3A級景區龍井村。當然,徐老先生為什麼説是“老龍脊”,我們不得而知,正如他説“華仡佬橋”是九孔橋一樣,或許是筆誤,或許是聽音錯誤,也無叢考證了。對於“老龍脊”的提法,我更相信他是聽青巖方言“老龍井”錯誤所至,而青巖河西北方向河流的源頭在龍井村,那是不爭的事實,這條河本地人稱為西門河或玉帶河。

關於龍井村的歷史,從記事起,我斷斷續續聽了不少。雖然算不上轟轟烈烈,但也算得上青巖地區很有故事的布依族村寨之一了。

起龍井村最自豪的事,莫過於村中長年水流不斷的水井啦,這也是龍井地名的由來。龍井水由村子後山地下湧出,地下水源頭至今沒人説清楚。兒時在村後大苗山溶洞中玩耍,曾跟隨小夥伴下到洞的中心,我們稱為“客廳”的部位,然後再攀巖繼續前行,再下洞,會聽到嘩嘩的流水聲。因害怕,我沒有再往前探行,然而對洞內鬼斧神工的鐘乳石奇觀,幾十年來一直定格在我的記憶中。聽膽大的小夥伴説,裏面的鐘乳石造型比外面的更漂亮,更奇特,在地下水中,他們還看見了魚。在大苗山脈往燕樓方向延綿幾公里的幾個山洞中,同樣有地下水湧出,在地表上均往龍井村方向流淌。龍井水冬暖夏涼,夏天冰冷徹骨,三伏天炎熱難熬時,不用沖涼,只需到井邊將腳泡在水中2分鐘,雙手捧一捧井水送入嘴中,頓感涼爽,滿口甘甜。或者在井邊百年古樹下打牌、下棋、聊天、對山歌等,都是不錯的消夏納涼的好方式。至於冬天,村民都喜歡在井裏洗菜、洗衣,因為此時的井水熱氣騰騰,水温比自來水要高得多。2004年,龍井村有了自來水,結束了村民幾百年來挑水吃的歷史,但井水一直保留下來,並修建了石護欄等設施,成為村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除了不挑水,村民與井水割捨不掉的情感如故。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龍井村千年古井

龍井村大院後山有個大地基,至今無人使用,只是附近村民在地基上種了一些蔬菜。這可不是普通的宅基地,這是修建於明萬曆年間的青巖龍泉寺的老地基。布依族村民對在寺廟用地上建住宅有忌諱,因此該地基才沒有人敢使用。關於龍泉寺的搬迀,在村民中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據説,明天啓年間,龍泉寺僧人與當地布依族村民發生矛盾,寺廟住持與布依族“僕摩”鬥法,“僕摩”施法將“茅繞”變成大蟒蛇纏繞在寺廟內,嚇得住持連夜安排將寺廟拆掉搬到青巖北門現在的位置。故事的可信度不高,然而史書上卻有另一番記載。據《青巖鎮志》記載:“龍泉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天啓年間由龍井寨遷入青巖北門外重修,清嘉慶三年再修。該寺原有僧侶較多,在大壩寨後山建有龍泉寺圓寂僧人墓地,現有7座墓葬,其中有高僧七級墓塔2座,在44代住院主持朗紹鋇老和尚修的墓塔上,有狀元趙以炯在光緒二十一年題寫的碑文。”因該墓塔在大壩村後山,距離龍井村只有1公里,日前我專程到墓塔前核實,看到七級墓塔2座,為前後排列。前一座碑文為:“臨濟正宗四十世上朗下紹欽老和尚之墓,大清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吉日立......”。由此可見,《青巖鎮志》的相關記載是不準確的。此外有狀元趙以炯題字:“菩提樹,種得早,身本西來誰知曉?今日涅槃歸靜定,德沛沙門嵐名錶。名慧窟修佛骨寶,塔造矗立光皎皎,永共青山終不老。翰林院修撰趙以炯謹贊。”在墓塔中自然長了一棵松樹,形如傘狀,很是奇特。後一座碑文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九世上光下遠旵大和尚之寶塔,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天中月建......”。由兩座碑文的相關內容可以看出,二者為師徒關係。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龍泉寺老地基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光遠旵大和尚墓塔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朗紹欽老和尚墓塔

龍井村有名的美食要數村民自釀的米酒啦。來到龍井村的客人都會感受到布依族村民的熱情好客。當客人到家時,主人會端出一杯米酒來招待客人,並自謙為“涼茶”,意思是沒有什麼好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杯“涼水”罷了。而在龍井米酒中又要數刺梨酒最出名。刺梨酒主要由自釀的糯米甜酒浸泡野生幹刺梨半個月,濾渣,再用土壇密封火燒7日而成。燒製好的酒成蜂蜜狀,飲用時與新釀的糯米酒調配,這樣的酒甘甜、醇厚、色澤淡雅耐看,與火爆的蒸餾酒比,更適合婦女和老人飲用。在村中,這套工藝很少有人做了,兒時我見奶奶做過,至今還依稀記得,布依話叫“佬包”。相傳龍井刺梨酒曾作為貢酒上呈朝廷,狀元趙以炯兒時曾作《詠刺梨》詩一首:“生在山間不入盆,擅妍不肯進朱門。卻和龍井釀成酒,貢上唐朝承聖恩”。從這首詩中,我們不僅看到了龍井美酒的魅力,也將龍井村的歷史從明朝一下子提到了唐朝。也不知道是趙老先生隨口一説,還是有史料記載,這值得研究一下。不過,據史料記載,青巖附近在隋唐時為莊州都督府治地,《唐書》記載:“莊州,故隋牂牁郡地”,“莊州,本南壽州,貞觀三年以南謝蠻首領謝強地置,四年更名,十一年為都督府,景龍二年罷都督。”《貴陽府志》記載:“莊州應在今定番之北40裏。”趙狀元家學淵源,由此可見非隨口一説。在《貴陽府志》“食貨略第五之四:土貢、土物”中記載:“食物之屬則有茶......。酒,有水酒、甜酒二種,糯米作者為上,晚米作者次之,近人多用包穀為之,其味辣而不養人,又有以茨黎摻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宿食”。由此可知,刺梨酒作為貢酒也是有史可查的。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唐矩蠻勳功莊明剡鄉清今十州既羅甸國圖

龍井村屯腳院牌坊前有一對刻有漂亮花紋的石柱,兒時我和小火伴們常在這裏爬上爬下,但多年來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直到上個月,村幹部發了個材料請我修改,説這對“夾耳”是我們這條街老祖宗龍士興的,乾隆年間作為貢生被推薦到國子監讀書,後來在廣順州廩生庠任職,還寫了《龍氏家譜》。其實村裏所説的“夾耳”是旗杆石,古代科舉制度,經過科舉應試獲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門前樹旗杆石,以此彰顯身份,昭示世人,激勵後輩。龍士興算是龍井村第一個“農轉非”吃皇糧的人。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龍士興旗杆石

當然,龍井村也不止這些歷史遺存,還有村後山的“尖山”“屯腳”兩個古屯堡、多人合抱的古櫸木樹等。在飲食上還保存有“七盤八碗”的布依族特色飲食,深受遊客青睞。七盤為:鹽蛋血豆腐、粑粑果、鹽豆腐香腸、臘肉、瘦肉、臘豬耳朵和臘豬肝、臘豬肺和臘豬肚;八碗為:臘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山藥海帶燉豬皮、酥肉或雞肉粉絲、排骨燉蘿蔔、素南瓜、素豆腐、烏米飯。看到這些美食,讀者想必已經流口水了吧,要不就直接去村裏嗨一頓,聽着布依山歌和古歌,品着“好事成雙、四季發財、六六大順”酒,跟着漂亮的布依姑娘和帥氣的布依小夥跳篝火,那才叫爽呢。布依刺繡也是龍井一絕,大家來時可不要忘了到農家欣賞一下喔。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古樹逢春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龍井新農村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龍井村寨門

隨着社會的發展變化,龍井村已由過去貧窮落後的偏僻村寨發展到今天擁有全國文明村寨、三A級旅遊景區、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第四批美麗宜居示範村莊、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國家級金字招牌的布依族村寨。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曾蒞臨考察指導工作,多位外國政要、文化影視界名人也曾到村中參觀。

龍井村已今非昔比,龍井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1、貴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校注《貴陽府志》;2、貴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青巖鎮志》。

龍華,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研修部部長,孔學堂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89 字。

轉載請註明: 曾被徐霞客點名的青巖龍井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