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色彩不僅是藝術家們創作中必不可少的美學元素,更是其傳遞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媒介。它可以在觀賞者的視覺神經中留下長久印象,是最直接的視覺語言。

有時候一種顏色就代表了一種風格,代表了一位藝術家,只有通過對這些顏色的解讀才能走進藝術家的內心世界。

···

一色一世界

倫勃朗:棕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661年倫勃朗(Rembrandt)《扮作使徒保羅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the Apostle Paul)

倫勃朗(Rembrandt)是歐洲巴洛克繪畫藝術的代表畫家之一,也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的主要人物。

他對戲劇很感興趣,經常利用如同舞台高光的亮色描繪在陰暗背景下的人物。因此,人們形象的稱為“倫勃朗光”。法國19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Fromentin)稱倫勃朗為‘夜光蟲’;還有人説他用黑暗繪就光明。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642年倫勃朗(Rembrandt)《夜巡》(The Nightwatch)

倫勃朗對光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利用“光暗”的處理手法繪畫時,他常常採用棕色為背景,獨到地運用明暗,靈活地處理複雜畫面中的明暗光線,用光線強化畫中的主要部分,也讓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因素。他用精確的三角立體光,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線,讓其餘部分隱藏於光暗之中,給人以穩定莊重的感覺。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629年倫勃朗(Rembrandt)《戴頸甲和貝雷帽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Gorget and Beret)

1654年倫勃朗(Rembrandt)《浴女》(Bathing river)

這種魔術般的明暗處理構成了他的畫風中強烈的戲劇性色彩,也形成了倫勃朗繪畫的重要特色。

克里姆特:金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説:\'\'我從來沒畫過自畫像。我缺乏把自己當作繪畫主題的興趣,而女人優先重要......我沒什麼特別的。我是一個日復一日、日以繼夜地畫畫的畫家......任何想更瞭解我的人......應該謹慎地看看我的畫。\'\'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

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畫作的特色在於特殊的象徵式裝飾花紋,主題常圍繞着“性”、“愛”、“生”與“死”的輪迴,且畫中主角大多為女人。喜歡他畫作的人稱讚其有“沉悶美感”與大膽象徵寓意。但是,這也招致不少保守派畫家的負面批評。

金色,是克里姆特作品當中最為常見的主旨性色調。他痴迷於女性的曲線,以濃烈的色彩、扭曲的線條、誇張的筆觸進行展現。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吻》(The Kiss)

但幾乎無一例外的,他畫中的這些女性都沉浸在一種內部的平靜當中,這正是克里姆特畫作的巨大魅力所在,也可以為他筆下露骨的男歡女愛不低俗反倒深刻雋永而作解。

1902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貝多芬帶飾:幸福的渴望在詩歌中尋找安息》(The Beethoven Frieze: The Longing for Happiness Finds Repose in Poetry. Right wall)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07年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艾蒂兒·布洛赫-鮑爾肖像一號》(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

席勒:橙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12年埃貢·席勒(Egon Schiele)《與中國燈籠水果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Chinese lantern fruits)

埃貢·席勒 (Egon Schiele),奧地利繪畫鉅子,師承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維也納分離派重要代表,是20世紀初期一位重要的表現主義畫家。

席勒受到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人的思想影響,其作品表現力強烈,描繪扭曲的人物和肢體,主題多是自畫像和肖像。

1914年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綠色襪子》(The Green Stocking)

在席勒的肖像作品中,人物多是痛苦、無助、不解的受害者。神經質的線條和對比強烈的色彩營造出的詭異而激烈的畫面令人震撼,體現出一戰前人們在意識末日降至時對自身的不惑與痛苦的掙扎情感。

1917年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斜倚着的裸女》(Reclining Female Nude)

1913年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紅衣瓦麗》(Wally with a Red Blouse)

萊曼:白

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

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1930年出生於美國,是極簡主義主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白色為主色調,尺幅大多為方形。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80年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橋》(Bridge)

萊曼認為“畫什麼不是一個問題,如何去畫才是。”

他花了大半輩子去研究材料,在不同的布料、金屬、複合材料板上使用不同的繪畫材料,如丙烯、乙烯、油畫棒、石墨、膠水等等。在這個基礎之上,他選定白色作為一種中性顏色,去呈現不同作品的表面(即畫面本身)在空間與光線下的視覺感受。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59年羅伯特·萊曼(Robert Ryman)《無題》

初看一片白,讓人摸不着頭緒的作品,其實是藝術家探討繪畫表面與光線、空間關係的結果。雖然這讓藝術家被歸類於極簡主義畫派,而他卻認為自己是一個現實主義者。

草間彌生:紅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日本前衞畫家。

草間彌生10歲時就總是產生幻覺,甚至企圖自殺,被診斷為精神病患者。患病的同時,草間彌生還熱愛畫畫,她的畫總能與自己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呈現自傳型的,深入心靈的創作。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紅南瓜》

她一生都在與幻覺抗爭,在那些夢境一樣的幻想作品之下,隱藏着草間彌生曲折離奇的人生。這一生,她用繪畫、雕塑、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等創作手法展現她所看到的世界。她善於運用強烈的色彩,大量的圓形圖案呈現作品中的女權思想。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圓點迷戀》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60年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紅色無限網 NO. 2.A.3》

草間彌生,這位前衞藝術的先鋒人物,他的作品大多是顏色強烈極富有攻擊性的。 

黃賓虹:黑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黃賓虹

黃賓虹作為山水畫一代宗師,與齊白石並稱“南黃北齊”。黃賓虹早年的創作繪畫技法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處,有縱橫奇峭之趣。

新安畫派疏淡清逸的畫風對黃賓虹的影響是終生的。以至於到他六十歲以前,黃的畫風都是典型的“白賓虹”。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53年黃賓虹《江行圖》紙本水墨設色

六十歲以後,黃賓虹從新安畫派的疏淡清逸,轉向學習吳鎮的黑密厚重的積墨風格。以此為轉機,黃賓虹開始由“白賓虹”逐漸向“黑賓虹”過渡。1928年黃賓虹首遊桂、粵,畫了大量寫生作品。

自此以後,黃賓虹基本上從古人範本中跳脱出來,而以真山水為範本,參照過去多年“鈎古畫法”的經驗,創作了大量的寫生山水,在章法上前無古人。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黃賓虹《山水》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黃賓虹《黃山圖》紙本

七十歲後,他所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驚世駭俗。所謂“黑、密、厚、重”的畫風,正是他逐漸形成的顯著特色。這一顯著特點,也使中國的山水畫上升到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

···

以藝術家之名命名的顏色

莫蘭迪灰

“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比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不真實的了。”——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

近年來時尚界興起了“霧霾藍”、“高級灰”、“蝦米色”等色系,這些流行的色系源於一個更高級的名字:“莫蘭迪色系”。

莫蘭迪(Giorgio Morandi)是一位對灰色、簡單、靜物等元素極度痴迷的意大利畫家,可以稱為“高級灰”的鼻祖。“低飽和度”和“高級灰調”可以説是莫蘭迪作品的最大特點。莫蘭迪在作畫時,會先用一些鮮豔的色彩打個底,隨後再覆蓋上一層顏料,使得畫面的每個色塊都呈現灰暗的中間色。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靜物》(Natura Morta)

這些看似孤冷而毫無生氣的顏色經過莫蘭迪精心巧妙地修改、柔化,散發出一種暖意,能讓觀者全身心地安靜下來,直透心靈,治癒悲傷。莫蘭迪的性情氣韻正與他簡約單純的畫作一脈相承——“不張揚且舒緩雅緻”。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靜物》(Natura Morta)

他一生孤寂平凡,不曾娶妻,只廝守着生活中的罈罈罐罐,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僧侶畫家”。他將瓶瓶罐罐放置在極其簡單的素描中,在真實的物象與筆下的自然中創造出一個純淨、空靈的精神世界。

提香紅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提香(Tiziano Vecelli)《自畫像》(Self-portrait)

提香(提齊安諾·維伽略,Tiziano Vecelli)是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畫壇上著名的色彩大師。

提香非常善於處理色彩和光線,用色豐富且明亮,他作畫前通常先以紅色打底,然後再塗上其他顏色,使得其油畫隱約泛着微微的紅潤感,而這種技法也被人稱為“提香紅”。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提香(Tiziano Vecelli)《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Man)

提香(Tiziano Vecelli)《聖母和聖子》(Madonna and Child)

有着紅色頭髮的人有時會被叫做“提香頭”(Titians),也是源於提香當時以喜歡畫這種紅色頭髮而聞名。

克萊因藍

“藍色代表的是天空、水和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的顏色”,這是伊夫·克萊因眼中的藍色。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60年伊夫·克萊因(Klein Yves)《藍色單色》(Untitled Blue Monochrome)

伊夫·克萊因(Klein Yves)被視為波普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與沃霍爾(Andy Warhol)、杜尚(Marcel Duchamp)和博伊於斯(Joseph Beuys)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術家。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62年伊夫·克萊因(Klein Yves)《樹-大的藍色海綿》(Tree,largeblue sponge)

1960 年,克萊因向法國有關部門註冊了一種顏色的獨家配方,這種顏色就是國際克萊因藍(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 IKB。這種顏色是由天青石顏料混合了一種不會把它稀釋的綜合樹脂調製而成。這種所謂的“絕對之藍”,以它強烈的衝擊力和明淨空曠讓人迷失其中,從誕生之日就與藝術、時尚息息相關。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1962年伊夫·克萊因(Klein Yves)《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ies of the Blue Period)

此後,克萊因創作的《藍色時代的人體測量》、雕塑《藍色維納斯》等都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用個性化的藍色為戰後的歐洲藝術領域開拓了一個嶄新的“感覺空間”。

凡戴克棕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自畫像》(Self-portrait)

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是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時期的宮廷首席畫家。他的畫像輕鬆高貴,影響了英國肖像畫將近150年。

有種棕色油畫顏料是以藝術家凡戴克命名的,稱之為“凡戴克棕”。“凡戴克棕”是一種深沉而温暖的棕色,它的原料是一種極其日常又普通的物質——泥土。凡戴克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這種顏料,所以後來因此命名該顏色。早期攝影印刷作品中常常使用到這種顏色。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安東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自畫像》(Self-portrait)

在藝術界,色彩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是藝術家從客觀的自然顏色中提煉並進行主觀發揮後的顏色,是藝術的再創造。

他們透過獨到的眼光和創作手法,運用色彩將我們看似平凡無奇的世界變得多姿多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16 字。

轉載請註明: 盤點那些“好色”的藝術家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