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是一個物種極容易氾濫的國家,野兔、狐狸、野狗,甚至連本土的袋鼠都氾濫成災。説到這裏,有些小夥伴就會問了:這是咋回事啊?以上這些氾濫的動物不都是我國的保護動物嗎?下面,我們就從野兔氾濫上找找原因。
相信小夥伴們對澳大利亞的野兔氾濫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在這裏我們就不過多的贅述了。下面就幾個關鍵的問題,我們一起討論一下。
第一,澳大利亞的野兔氾濫始於1859年,英國殖民者托馬斯·奧斯丁在自己的莊園內放入了24只野兔以供自己打獵使用,讓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24只兔子,在澳大利亞就像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一發不可收拾。
從上面的介紹看,現在澳大利亞的野兔氾濫就是那24只兔子的鍋。其實,並不完全是,因為,當時這24只兔子並不全是野兔,而是有19只穴兔以及5只歐洲野兔組成的,而穴兔的祖先其實就是歐洲野兔,所以它們之間並不存在生殖隔離的問題。再加上其他殖民者也紛紛效仿,填充了兔子基因不足和近親繁殖的問題。
所以,嚴格意義上説,澳大利亞的野兔氾濫並不全是這24只兔子的“鍋”。
其次,穴兔的繁殖能力很強,一隻雌兔僅需要平均5個月就具備生育能力,而成年後,雌兔的一年最多可以生下7窩幼崽,而每一窩就有平均8只幼崽,這樣保守估計,一隻雌兔一年就可以產下50只左右的幼崽。所以,繁殖能力是穴兔氾濫的原因之一。
最後,就是環境了。穴兔的泛濫的起點在澳大利亞的南部,而澳大利亞的南部一年四季如春,且稀疏的草原面積較大,給穴兔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再加上在澳大利亞食肉動物本身就相對較少。
綜合以上的原因,讓原本數量不多的穴兔在澳大利亞氾濫成災。
澳洲野狗對於澳大利亞來説也是一個入侵物種,它最早是在5000多年前由東南亞的移民帶來的,這些狗隨着數量逐漸的增多,成為了流浪狗,再加上,澳大利亞本身食肉動物較少,且食草動物豐富,所以這些流浪狗就漸漸的適應了野外的生活,成為了澳洲野狗。
作為一種犬科動物,狗本身就是由狼馴化而來的,重新回到野外後,它們再度恢復了羣居的習性。這使得它們的獵物覆蓋面變得更廣。澳洲野狗除了會捕殺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外,大多數的食物來源是由集體捕獵的,而集體捕獵就意味着獵物的體型更大,比如袋鼠、袋熊等等。
澳洲野犬對澳洲本土動物的威脅讓它們成為了人類的捕殺對象,因此,一邊遭受着捕殺,一邊獵殺着本土大型食草動物,使得它們對穴兔的威脅降到了最低。
物種氾濫一直困擾着澳大利亞,為了控制這些物種的數量,澳大利亞每年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在龐大的物種基數面前,這些物種氾濫問題始終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且澳大利亞也曾經嘗試過引入狐狸來控制穴兔的數量,但是沒想到的是,狐狸的引入非但沒有控制住穴兔的數量,反而成為了有一種氾濫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