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夏先清 通訊員 馮淑娟
河水緩流,水面平靜,兩岸草木青翠,幾隻黑色的大鳥邁動紅色的長腿,在淺灘中優雅漫步。這是工作人員在黃河濕地西霞院庫區長堤附近拍到的黑鸛覓食畫面。
“這是首次在西霞院庫區發現黑鸛。”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濟源管理局小浪底管護站工作人員盧濤説,黑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已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有“鳥中大熊貓”之稱。9月份以來,他們已連續多日拍到黑鸛,最多時有12只黑鸛同框。
隨着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位於濟源的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物種逐漸豐富。圖為在這裏安家落户的珍稀禽鳥。
鄭衞光攝(中經視覺)
黑鸛、白鸛、金雕、玉帶海雕、白鷺、大天鵝、小天鵝……越來越多的珍禽在濟源安家落户,見證着濟源黃河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位於濟源產城融合示範區的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8000公頃,80%為水域。悠悠黃河水在這裏衝出最後一道峽谷,流向廣袤的華北平原。黃河小浪底水庫、西霞院水庫形成的浩瀚水面及分佈其間的濕地、灘塗,為鳥兒提供了棲息的家園。
從2017年開始,濟源整合中央、省、市各級資金,在黃河濕地保護區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推溝平壟、推埂平障,退耕還濕、退塘還濕,加強植被恢復、濕地保護與管理、監測監控設備配置等,逐漸還原自然生態。
“生態修復之前,這兒是堆料場,水泥路面近1米厚。”濟源南山林場副場長李紅運説。為了修復生態,他們將近1米厚的水泥路面破開,水泥塊全部清理乾淨。現在,這裏已經栽上了樹和草。
今年,濟源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區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工程濟源黃河濕地保護項目為重點,進一步推動生態保護管理、科研監測、基礎設施建設等,科學修復退化濕地,目前已完成投資3592萬元。
在濟源至邵原高速公路兩側,側柏成林,鬱鬱葱葱。11年前,這裏還是光禿禿的。為加快實現“荒山全部變綠”的目標,從2009年開始,濟源實施造林攻堅,探索“困難地”造林模式,採用壘砌魚鱗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劑、栽植優質壯苗、上下覆蓋薄膜的“五步造林法”,累計完成南太行裸露地荒山綠化10萬畝,打造出萬洋山、玉陽山、濟邵高速綠化等一系列精品工程,造林成活率達95%以上。
如今,濟源森林覆蓋率達到45.06%,居河南省第二位。近70萬畝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養水源5000萬立方米,減少水土流失80萬立方米,有力地保護了小浪底水庫的生態安全,黃河主河道濟源段的水質常年定性評價均為“優”。
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讓濟源生態環境不斷向好,保護區內物種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據統計,濟源目前已發現各種鳥類206種,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動物260種,各種植物743種。在鳥類中,有列入國家重點一級、二級保護的鳥類36種。僅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濟源太行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利用紅外相機捕捉到金錢豹的影像資料就達42次;河南唯一一種靈長類動物——太行獼猴,也從之前的400餘隻發展到現在的3000餘隻。
【來源:經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