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中國現今第一大湖泊是位於青海省的青海湖,水域面積為4583平方公里,排名第二的是位於江西省的鄱陽湖,最大水域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浩瀚無邊。然而,在世界湖泊排名中,這兩個湖泊的排名卻很低,都在30開外。

作為世界面積最大的魚米之鄉,亞洲東部坐擁世界第一大的季風支配區,降雨充沛,中國為什麼就沒有形成世界頂級的巨湖呢?這看上去一點也不符合科學。

事實上,從侏羅紀的早期燕山運動開始,到第三紀晚期人類出現為止,在中國地區的華北地區、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區就先後形成過超級巨湖。但是隨着上一年的地質年代的變遷,這些湖泊都早已消散於無形,至今關於其存在的説法也都只是推理而已,歷史上沒有關於這些湖泊的相關記載。

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在歷史記載中,真正存在於我國(現在的國境之內)的世界級大湖至少有三個:雲夢澤、豬野澤、羅布泊。雲夢澤和羅布泊都是大家比較熟知的上古巨湖,我們經常能夠在古代典籍中看大他們的身影。

雲夢澤在巔峯時期,水域面積可達26000平方公里,是現在洞庭湖的10倍大,我們現在看到的洞庭湖是古云夢澤的殘跡,雲夢澤在古代中原文明南遷的過程中不斷開發其湖岸,致使湖水縮小至今。羅布泊則是塔里木盆地東部的一個低點,已知歷史最大面積約為1萬平方公里,在上世紀後期因為上游水量減少消失。

而另外還有一個就是排名第二的豬野澤。該湖泊位於黃河上游-寧夏段北岸的騰格裏沙漠區域,由石羊河注入形成。巔峯時期的豬野澤,水域面積可達16000平方公里。但是因為消失較早的緣故,這個名字一直不為人所知。

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在上古時期(有文字記載以前),河西走廊東部地區有一條發源於祁連山的水系叫做叫走石羊河。在當時,氣候條件與現在有所不同,石羊河是一條大河,河水的終端在豬野澤湖盆匯聚成一個巨大的湖泊,叫做豬野澤。當時該湖泊面積大約有1.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青海湖的三倍多。

隨着人類的不斷進步,古代東亞進入華夏文明期,併產生了夏商周等分封制國家。文明抱團之後,人口不斷增多,對於各種資源的需求也更大。到了秦漢時期,中國地區形成大一統的國家,國力空前強大,經濟發達,人口急劇膨脹。在此期間,中原王朝一直飽受西北遊牧民族侵擾,苦不堪言。

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具備了能夠與遊牧民族一決雌雄的勢力,並於公元前121年,譴霍去病收復河西走廊,匈奴勢力被驅逐至漠北。

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當時為了穩定和發展河西走廊地區,防止匈奴捲土重來,漢武帝在這裏留駐了數萬大軍。為了解決這些部隊的後勤補給問題,這些軍隊就此地就地屯田種莊稼,引導石羊河的水水進行灌溉。(因為匈奴以遊牧為主,開發能力有限,漢朝有先進的農耕技術。)

在這種情況下,石羊河裏的水被源源不斷地疏導至乾旱的土地上種莊稼,使得原本就在緩慢衰退的豬野澤急劇縮小至原來30%不到,變成一個和青海湖面積差不多的湖泊,叫做西海澤。但與此同時,這裏的人口也開始增多,逐漸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糧倉。

到了唐朝時期,由於疆域空前遼闊,這裏已經居住着幾十萬人了。人口增多自然就意味着需要更大的耕地面積,以及更多的灌溉用水。就這樣,豬野澤進一步縮小,變得七零八落,分裂成數十個小湖。

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青土湖殘跡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破2億,相比於唐朝時期增加了一倍多。所以,豬野澤附近的開墾面積也就變得更大了,這些分裂的湖泊殘跡在開墾過程中不斷地被蠶食,最終只剩下一個青土湖(位於今武威市民勤縣境內),面積不到原來的百分之一。而且,青土湖也依然在不斷縮減。

到了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紅崖山水庫。該水庫落成後,石羊河下游流量驟減,但附近用水量卻未曾減少,於是青土湖以及附近的地下水不斷地被過度利用。最終在一年之後,青土湖基本完全乾涸,被沙漠吞噬殆盡,僅剩下一個長寬不足3公里的小水塘。

從碧波萬頃的浩瀚湖泊,到漫漫黃沙裹挾下那不起眼的沙漠綠洲,人類的發展對於自然生態的破壞力令人觸目驚心。但是我們從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來看,社會發展所需要面對的生態惡化問題似乎是一個無解的謎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22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上古三大湖泊,第一名是洞庭湖的10倍,其餘兩個已被沙漠吞噬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