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華路街道“一街一品”項目落地有着“外國弄堂”之稱的新華別墅,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和改造,這條由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規劃的馬蹄形弄堂即將揭開新面紗。
新華路211弄、329弄,因內有29棟花園住宅,涵蓋英、美、德等多國風格,素有“外國弄堂”之稱。
2006年,“外國弄堂”內組建了“葫蘆緣議家社”自治組織,成員對優化弄堂自治管理做過不少努力。
但隨着弄堂人口流動加劇、自治組織成員年紀漸長,現存自治力量不足以處理好當下弄堂複雜的管理問題。
2020年7月,在街道有關職能部門、新華居委會和自治組織成員的帶領下,第三方社會組織大魚營造,對弄堂內所有類型的住宅建築進行了實地走訪調研。
老洋房、售後公房、學校、商品房……調研發現,“外國弄堂”內有多種風格、用途的建築,弄堂公共空間主體涉及老洋房獨棟業主、72家房客、企業單位、海軍醫學中心、部隊大院、學校、物業單位等,但卻缺乏一個能代表多方利益的自治組織。
同時,由於物業管理不當,原本充滿文化底藴的“外國弄堂”失去了往日的秩序和風采,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公共空間日益雜亂、停車難日益突出等問題層出不窮。
為了能夠系統解決困境,大魚營造組織多場共創工作坊,將獨棟洋房居住者、樓組長、企業等羣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商討。2020年12月22日,“外國弄堂”共治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集結了二十多位成員,分別代表不同的弄堂羣體。
這條上海灘聞名的百年弄堂,也迎來了可持續自治機制探索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踏出了從以自治為核心邁向以多元主體參與共治的關鍵一步。
針對“外國弄堂”環境、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羣體代表多方參與,和專業設計公司共同磨合,最終確定“外國弄堂”公共環境改造和景觀提升設計方案,通過一點一滴的完善,“外國弄堂”逐漸恢復當年的風貌。
改造後的瀝青路面不再坑坑窪窪,行人和車輛都能順利通行,50餘個停車位基本能夠滿足居民的需求。
保護建築圍牆高度和風格得以控制,非保護建築圍牆整體以簡潔的方式進行更新。
對弄堂內的雜亂綠植進行整體整改和修剪,修剪常綠喬木,去除雜草,增加季節型地被和灌木。
門衞亭和垃圾箱房結合經典英式鄉村風格進行飾面改造,與新華路的氣質更為契合,也為出入行人打造了一個養眼的景觀。
結合東華大學互動式社區搭建課程,東華大學設計系學生在帶教老師的帶領下,主動提出參與設計,與大魚營造和專業設計師共同完成了新華路211弄5號綠化帶及新華路329弄42號小花園的改造。
新華路211弄5號綠化帶
以“葫蘆緣議家社”為靈感,全面改造的綠化帶內新增兩大葫蘆造型花架,採用上下層設計,種植了美觀且易維護的綠植、花卉。有趣的是,綠化帶改造後還帶動了周邊居民自發美化家門口環境。
新華路329弄42號小花園
該空間改造後成為了一處開放式小花園,設有多個休憩座椅和花箱,後續這裏也將成為“外國弄堂”共治委員會的議事空間之一。
同時,新華居委會與“外國弄堂”共治委員會也將通力合作,通過黨建引領、紅色物業,建立弄堂基金,結合居民自治、民主協商、多元共治等形式,探索未來弄堂可持續自治機制。
“目前,我們正在溝通往弄堂內引進無人碾米機,把商業和自治相融合,既能讓居民在家門口買到最新鮮的大米,也能讓弄堂自治得以可持續發展。”新華居民區負責人倪禮介紹。未來,“外國弄堂”必將更加有歷史感、有温度、有品質。
記者、攝影:李嵩楠、孔建宏
編輯:高 琴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長寧官方微信
喜歡就點個“贊”
歡迎留言評論和小編互動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