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四川省甘孜州色達縣。
上一篇《色達五明佛學院,為何有千萬座紅色棚屋?》,介紹了被俗稱為紅教的寧瑪教,以及基於這個教派的特點,才有了這種圍繞着寺院由學員自建的如同紅色海洋般的棚屋。
本篇帶您走近棚屋,看看僧眾們的修行生活。
首先引入問題: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建於1980年,學院位於一條山溝溝中,距離縣城有20公里。建寺時僅30餘人,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前來學佛修行的僧眾們建出近萬間僧房,成為了藏區最大的居士林。
那麼請問:如此眾多的僧眾,如何解決物質供應?如何進行建築規劃?如何解決交通、供水、供電、排污等問題?
從研究分析角度,色達五明佛學院的棚屋區也正是人類較原始羣居生活的樣本。
先説答案:自己解決,或者找人幫忙(建房子),沒人管這些事兒,這裏是真正的無政府主義羣居狀態。
上圖是典型單層獨居棚屋,房屋下部是石質地基,之上是沒有立柱大梁的井榦式結構,用對剖原木平行疊置,這也是典型的藏房結構。屋頂有煙囱,顯然燃料是木材或煤炭。
請注意房屋之外,泥土小路,隨意牽扯的電線,這邊房前有個太陽能燒水器,顯然是因為缺乏燃料,那邊房屋一角有個藍色的太陽能板。
既然有電線為何還要用太陽能?因為以前這裏什麼都沒有,後來接了電也是供應不足。我在2014年造訪時,僧舍供電時間一天只有三四個小時。
供水呢?道路都沒有還談什麼供水系統。學院的取水點就那麼幾個,大多在山下,生活用水自己去扛。
因此,在棚屋區最常見的情形就是上圖那種,一些人買了生活必需品回家(注意背塑料袋的),到家後拎着水桶去打水。我拍攝的地點在山頂,是人流密集處,依然沒有水泥路。照片前面是為矮小瘦弱的女子,她要扛着這麼兩個大桶到山下打水。
無論男女老少,這個每個人的生活。
上圖是兩個棚屋之間的情形。挺亂的,水桶、垃圾袋和引火的木材等等。排污怎麼辦?供水都沒有,房間裏會不會有衞生間?
反正我也沒有見過排屋中間有公共廁所和垃圾場。這種問題倒也是不難解決,便溺其實好辦,可以自然降解。不能降解的垃圾積攢到一定量帶走倒掉就行。在這裏生活的人產生的垃圾量很小。
標準棚屋就是隻有十來平方,分為內外兩間,外間是廚房置物區,裏間是卧室。藏傳佛教僧眾都是單人獨居,我在別處黃教寺院闖過康村僧舍,發現全都是一個一間,這可比很多985院校博士生的居住條件還要高。
後來這些年,由於僧眾增加,佛學院出現了雙層僧舍和兩人共一房的形式,但也都是隻共享公共空間,卧室都是單獨的。
廚房裏也就這點東西:爐灶、水桶、水壺、鍋碗、油鹽。好像沒別的了,真的就沒別的。生抽蠔油陳醋胡椒粉呢?問這種問題就説明你沒吃過真正的藏餐。
是不是這一户太簡陋了?去看看佛學院的商店就知道了,那裏提供的商品種類比內地最小的雜貨店還少,竟然還有幾十年內地用的火柴,這是由於高海拔的緣故,燃氣打火機不好用。
在全中國較大民族中,藏族房屋的外觀算得上最漂亮的。但是,裏面可是真亂(除了大城市有檔次的住宅),氣味難以描述,這種反差也是少有。
卧室略大些,靠窗的是一張單人牀,其餘是書架和供奉區,裝着轉經輪,掛着唐卡和上師的照片等等。別的地方用來放雜物,掛衣服。沒有櫃子。
這還是覺姆(女尼)的住房,雖然簡陋,這小棚屋仍然能維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並能保證獨居修行。那些黃教寺院的康村,生活條件比這裏高出幾個等級。
我想,這是寧瑪派所提倡的,也是最原始的佛教精神。釋迦摩尼拋棄皇家奢靡的生活,十餘年苦行冥思,才有後來的開悟。以前的漢傳佛教也是這樣,廬山腳下慧遠大師倡導超脱塵世,創立淨土宗,從此漢傳佛教寺廟開始遠離城市走入山林,可是比寧瑪派早了五六百年。昔日內地寺院的僧人,大多也不就只能管個温飽。
犧牲物質享受,隔絕人際關聯,在苦中磨練自己的意志,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無論是大乘小乘,是漢傳還是藏傳,是釋家還是道家,行為和目標都是一致的。若非如此,必是邪門歪道。
篇後説幾句題外話。無論在藏區還是在內地,我總會遇到不少人對西藏、藏傳佛教無比崇敬嚮往,最多的當然是那些青年/中年/老年小資文青女。開口就是夢想的生活,滌盪心靈一類。
其實,這些人都是住着乾淨的賓館、坐着越野車、吃着川菜、抹着防曬霜,打扮得花枝招展。若真的讓她們住進藏人的房子,試試旁若無人走到路邊提起裙子蹲下(藏族男僧女尼都不穿內衣,所以本文也不討論衞生間和排污),不洗澡,再來幾頓永遠沒有綠色的糌粑和清水軟麪條。那些號稱要在色達佛學院體會佛法一兩個月的人能熬過三天算我輸。對了,這裏的海拔接近4000,年平均温度為-1°。
藏區的生活有兩種,一種是幻想的,一種是真實的,大多數人並不關心真實。幻想的西藏是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真實的西藏,尤其是那些風景最美的偏遠的山區的農村和寺廟,接近於內地七十年代年農村生活,你想回去試試麼?
難得吐槽,見諒。
原創圖文,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