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檀道濟“唱籌量沙”聞名於世,據説沙來自“白泉”

由 睢風娥 發佈於 休閒

記者 李培樂

在濟南,提起趵突泉無人不知,可是要提起白泉,恐怕很多人會撓頭了。據濟南歷城當地人介紹,白泉曾被稱為“三間屋”,不但水量大,還與歷史上檀道濟“唱籌量沙”相關,名列濟南72名泉之列。

名泉“三間屋”

白泉的位置在濟南歷城區鮑山街道紙房村附近。在金《名泉碑》、明《七十二名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收錄。其中清乾隆《歷城縣志》載:“白泉方十畝,中有大泉,間數刻一發,聲如隱雷,多有白沙故名。”其實白泉並不是單一的泉,是由眾多泉組成的泉羣。

據紙房民俗文化館館長張增良介紹,白泉主泉曾經被當地人稱為“三間屋”,“噴湧量特別大,我們小時候進去游泳,扎猛子根本就扎不下去,更有甚者扔塊磚頭都漂上來。”由此可見,當年白泉的噴湧量有多大。據瞭解,曾幾何時,白泉周邊是一片濕地,水美土肥,簡直是魚米之鄉。“小時候撈魚摸蝦,逮螃蟹,現在的孩子體會不到了。”對於白泉的變化,張增良頗為悵然,但是城市的發展又是時代潮流,“這地方還有葫蘆泉等,也很漂亮,希望將來能夠打造成一片濕地。”

的確,記者看到目前周邊就有村民的取水點,葫蘆泉湧出的水也是自然成河,而且周邊長滿蘆葦蕩。

名泉湧白沙

近日,記者穿過雜草近半米的荒地,終於看到了白泉的所在。現在白泉是一處塘灣的所在,旁邊的名泉牌也掩映在雜草和歪倒的柳樹下,若隱若現。曾經越美好,現實越失望。現在白泉已經不復當年,不但沒有三間屋的噴湧,就是像樣的噴湧處也已經看不見。塘灣狀的水池中,小泉眼沿地漫流。在岸邊,記者發現一個小小的碗口大的地方,在咕咕噴湧,泛起點點白沙。

這種白沙很容易沉積,沉積之後質地堅硬。行走在上面絲毫沒有下陷的感覺。記者忍不住抓一把在手中,沙質特別的細膩,在陽光下有微微白光。在流水的位置,剋以説是形成了一道沙畫,優美靜謐。

很難想象,這裏曾經的輝煌。雖然白泉漸漸被人遺忘,但是卻成了蜻蜓的樂園,一隻紅蜻蜓站在水中的藤蔓上,看上去非常優美。

名泉有典故

據唐·李大師《南史·檀道濟傳》:“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具説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佞,斬以徇。”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唱籌量沙”。

上邊古文的意思是,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430 年)十一月,檀道濟奉命率眾伐北魏。他率領軍隊在二十多天裏,與北魏軍進行三十餘次戰鬥,多次獲勝。不久,道濟軍抵達歷城,遭叔孫建等騎兵部隊的截擊,所帶糧秣也被焚燒,因而難以繼續前進。道濟深知無糧秣接濟,欲救不能,準備撤返。此時,道濟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將宋軍缺糧的情況據實告訴以後,魏軍立即追趕,企圖一舉殲滅道濟軍。

檀道濟命令士卒唱着數籌碼量沙,把僅有的糧食蓋在沙上,以顯示糧食很多。魏軍望見宋軍一堆一堆的“糧食”,以為宋軍並不缺糧,故將投降過來的宋兵視為“間諜”而殺掉,於是道濟帶領部隊從容出走。為了紀念檀道濟的英勇事蹟,濟南當地的百姓便自發修建了檀公廟,後來廟被拆掉,目前已經重新建設了檀公祠。

考慮到記載中提到了歷城,而且需要有白沙,而且當地又有東周大墓,所以白泉也就自然而然和檀道濟的“唱籌量沙”聯繫了起來。退休教師民俗愛好者李心貞介紹説,“直到20世紀,在梁王莊以東以南的莊稼地裏還有大小不等的土塚,以及為唱籌量沙取土而形成的寬窄不同的溝壑。那個時候每當看到這些溝壑,老人們總是會給孩子們講起檀道濟唱籌量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