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目前市面上,對電影、劇集、綜藝作品評分相對公平和全面的網站/APP是什麼呢?
豆瓣,或是多數影迷的答案。相較於貓眼/淘票票一直宣稱的,只有產生購票行為,打分才有效的機制而言,豆瓣評分更開放。
當然,微博、知乎等平台也陸續推出相應的點評機制。只是微博更針對電影本身,知乎的點評推薦雖然兼顧電影和劇集,但用户圈層更為小眾。
樹大招風,水軍始終是豆瓣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早在7年前,豆瓣創始人阿北就曾在《豆瓣電影評分八問》中提到,“水軍是有的,但豆瓣評分很難刷得動。”
可水軍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豆瓣也不斷改變機制。
平台熱度破萬的熱門劇集至今未開分,在5月13日18點前,短評區被標明,“本劇短評區存在異常情況,正在處理中,隨機展示部分短評,請謹慎參考。”
與此同時,豆瓣在四月份前後,對評分機制做出了調整,並上線了防水軍功能。只有在作品正式上映/上線之後,用户才能獲得評分的權益。但事實上,在去年《風起洛陽》《誰是兇手》疑似遭遇水軍的事件之後,這種機制已經生效,只是近期才正式展示出來。
不斷調整自身評分機制的豆瓣,留給水軍的機會還有多少呢?
“新的評分機制”
先談豆瓣全新的評分機制。豆瓣官方在對《風起洛陽》《誰是兇手》事件進行處理情況的公示説明中提及,“根據豆瓣一貫的原則:影視劇上映或開播前的評分和評論一律不計入總評分中”。
隨後,不少用户發現,電影上映前的評分和短評都會面臨“失蹤”,即使這些觀感體驗是來自首映禮、點映場,亦或是映前的觀影團。
這是豆瓣近年來,第二次調整的評分機制。這一次,幾乎是“一刀切”的態度,不管是什麼用户,都必須在電影正式上映,或者劇集上線之後才能有效。
我們發現,在全新的評論區中,未上映的電影不能評論以外,會有一行,“我確實看過了,去添加正確的上映時間”的超鏈接按鈕。
該鏈接會跳轉自條目的修改頁面,用户可以添加相應的點映時間,隨後後台進行相應的審核。
那麼,點映怎麼辦?單就對去年機制生效後的觀察,2021年12月分別有《雄獅少年》和《穿過寒冬擁抱你》進行了相對大規模的點映活動。但是,唯有前者點映期間的評論是有效的。
據我們瞭解到,這種情況需要片方主動向豆瓣方提供點映證明,且有效點映場次達千場以上。
譬如,《人生大事》這類沒有提供相關點映證明的影片,即便3月20日已經在多地進行點映活動,該片依舊沒有展示任何有效短評。
從目前來看,那些率先在電影節進行展映,或者海外上映的電影,不易被該機制約束。
之前的調整中,相較於過往隨時能打分的豆瓣而言,官方是對評分時效進行了更苛刻的約束。
據曾在豆瓣工作的人透露,當時考慮到,即便沒有如今氾濫的觀影團,依舊有不少資深用户是行業人士,有機會能提前在首映禮或者其他渠道觀看該電影,所以會針對性地放寬在一週至半月。這種放寬算法也會根據該用户過往行為進行判定,若是新用户自然也沒有相應的權限。
“誰是受害者”
豆瓣評分機制的調整,會動了誰的奶酪呢?
“或是觀影團。”在調查中,多數參與電影宣傳工作的人員,如是説道。
自2019年前後,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開始轉型組織觀影團,似乎這已經成為了當下不少電影宣傳活動中的關鍵鏈。
從當時的“物以稀為貴”,到後來人人都想分一碗羹,觀影團越演越烈,組織者的利益也越來越薄。從幾萬,甚至到後續簡單的資源置換。如今,有的頭部自媒體已經慢慢退出該行列。
小格運營的觀影團,算是目前中部實力。在運營最盛的時候,每週都能有2個左右,拋開各種成本和人工,每月淨收入也能在10萬左右。但他早在2021年就發現,觀影團越來越難做,尤其是當很多娛樂博主,或者是情感博主開始涉足這類業務後,有的甚至在自己項目書中註明,保證觀影團成員的豆瓣打分。
“保證豆瓣打分”,對於每個片方而言,都是非常“可口”的條件。
為什麼要做觀影團,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實現口碑傳播,相較於朋友圈的一條內容,或許用户直接看完電影,並在豆瓣打出4星及以上,來得更加有效。而且這些打分者均實實在在完成了觀影行為,很難絕對歸類於“水軍”。
當然,有些電影博主所在的觀影團保持底線,也會在觀影團活動中進行建議,如果喜歡的話,可以去豆瓣打分,如果不喜歡的話,希望能在電影上映後2天,再去豆瓣評價。
這種建議即避開了片方的追究可能,同時保證了電影開分,以及首周的口碑。即便如此,依舊讓部分人認為這存有觀影團企圖控分的嫌疑。
“觀影團並不能為評分起到絕對的作用,只是相對能增加一些好評的曝光和鋪墊。”電影宣傳工作人員談到了自己的觀點,如今豆瓣的評分機制調整,那麼映前的觀影團作用就日漸式微,“除非能置換相應的其他資源,比如大號的微信頭條或者其他渠道的等值露出。”
面對全新的政策,宣傳人員又將如何“利用”觀影團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吧。”部分宣傳人員均談及可能性,比如現在有的片方會在相應場次購票,讓觀影團成員通過購票,後期再退回票款的行為,讓觀眾有機會完成票務平台的點評行為。又或者是將這類觀影團的時間,均安排在上映後的首週末進行。
“或者可能放棄豆瓣平台,引導觀眾去貓淘,乃至微博評分。畢竟票務平台都有適當的小工具,對適當的內容,判定為點映或其他。”
“水軍的養成”
除了觀影團之外,豆瓣要“狙擊”的水軍還有誰?
從近期引起的異常情況來看,官方給出的説明,“20點豆瓣短評區開放,20:15條目出現異常評分情況。我們在後台集中處理非正常評分評論的同時,啓動了‘防水軍控評’的功能。”
在“清朗行動”之下,這類行為最終只能是演員買單。雖然有不少粉絲會在社交平台詬病,“沒有人在乎豆瓣”,但在我們的調查中,所有粉絲都表示,私下大家挺在乎的,這是最能表現口碑的形式之一。
這種情況並非只發生在劇集區。據瞭解,去年某部人氣演員出演的首部電影作品,就因為大量粉絲進行控評,導致某時段中的高分較為集中,而判為無效,影片開分直接崩塌。
甚至在“清朗行動”之前,不少粉絲會公開在演員超話廣場發文,“多拉人頭打五星”“爭取在開分前做到粉絲最大的努力!”,同時不忘強調,“同一設備不要頻繁切耗(號),換設備”,以防被判水軍。
甚至有的會解釋,“粉絲評分不等於‘水軍’而是為了中和分數。”,所謂的中和,則是認為對家的黑評。
不僅如此,很多粉絲為了提高自己賬號的權限,“養號”成為日常操作,甚至整理了攻略。這類攻略中都會提及,ID和頭像不暴露演員本身,定期給作品寫評論打分,但不集中給演員本人的作品給高分,保證賬號的路人屬性。
至於後期如何控評,一方面是對作品以路人角度理性誇讚,不過於花痴於演員本身,另一方面則是給短評區和長評區的好評點“有用”,給差評給“無用”。
清朗行動之下,所謂的對家黑評,和自己控評,到底該如何面對呢?
或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詭辯,但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歸零”或許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豆瓣影評人?
在面對水軍控評而言,平台可以有算法進行干預,但難以攔住的,還有一羣“資深用户”。有時候,“不是現在的水軍變多了,而是資深用户變水軍了。”
在劇集《大宋宮詞》上線之後,不少網齡高於2年的活躍用户,給該劇打出了高分短評。後續同樣被官方判定了異常,對這些賬號的權限進行了一定的限制懲罰,即在特定時間段中,該賬户的所有打分都將被摺疊。
在整個調查中,我們拿到一份《豆瓣影評人list》的文件,上面的短評標價從400到2500不等,長評則均為上千,“這是乙方給我們的報價,真實到這些人手上可能會打折。”
“這羣用户可能不是絕對的影評人,但都較為活躍,加上豆瓣和微博的機制和受眾不同,足夠活躍能帶來更高的權限,而且他們的評論廣播能讓更多人看見,尤其是資深用户相較於評分本身,更習慣看好友評分,這樣能為好評做鋪墊和引導。”宣傳方坦言,這些成本較高,不是所有影視作品找他們。
《大宋宮詞》的事件之後,這羣人的價值會降低,但並不代表就沒有了。而且有的人能把他的微博點評一起打包參與,依舊會是宣傳方們首選的對象,“畢竟微博的電影點評,‘水’更深。”
那份文件中的一個人告訴我們,“到手的價格看情況,如果能以廣播的形式發出,價格會高一點。不過我自己會根據電影來選擇,如果是不錯的電影,打個高分,還能賺零花,何樂不為呢?”他坦言,當時《大宋宮詞》就找過他,因為質量而擔心“掉粉”,就拒絕了。
同樣會有片方訴苦,“我們也很無奈,但大家都把豆瓣當作一個行業標杆,所以是不得不做。如果可以的話,我們也不想做的。而且不能忽略,豆瓣本身對題材、主創會有刻板印象,國內和國外的片子都會有偏差。”
有的片方在豆瓣“水軍”作用方面,不止是簡單的打分,還會通過一些路人號在討論區或者豆瓣小組進行口碑引導。
不管是片方,還是粉絲,對於控評,或對於成為“水軍”,都有自己的理由。可是迴歸到市場本質,有時候那些高喊評分有水的人,往往也是這羣“滋生”水軍產業的人。
正如阿北寫的,豆瓣評分的主旨和原則,是“盡力還原普通觀影大眾對一部電影的平均看法”。
當電影片方把豆瓣評分作為KPI寫進和宣傳的合作合同裏時,產業鏈也只會變得越來越完整。但這種完整是對的嗎?顯然不是。不如,電影製作方先把製作質量作為實打實的KPI,放在創作前期的策劃中。
不管是豆瓣,還是其他票務平台,永遠會遇到這類的情況,可是,最終能解決這種困境的,永遠不是這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