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月色,一杯酒,一首詩,夾雜或得意或憂傷的情緒,詩人用文字附着在詩裏跨越千百年和我們產生情感共振。我們在詩裏感受到了他們無法言説的情感,詩成為了自我緩解的一種方式。或許時代變遷,詩的風格會變化,可是它們都是情感的載體,本質上都是對自我的表達。
讓我們取下歷史上的一段時間片,探尋在宋代,詩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融入這個時代。詩的風格離不開它所處的時代背景,在宋朝,文人園林是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它帶給詩人的是有關於場域,意境與生命這三大創作主題,而它們之間又是如何互相成就的呢?
一、置身於宋代園林,是一場尋詩之旅好的創作離不開創作者處於一個適合自己節奏的創作空間。宋代園林,就是宋代詩人一個理想的創作空間,這裏擁有文人所想象的美好和愜意。探尋宋代園林,是一扇窺探宋代詩歌及詩人生活的窗口。置身於宋代園林中,是一場尋詩之旅。
1.宋代那些輝煌的園林帶給詩人的影響
洛陽,唐宋兩代極為繁華的文化都城,它在歷史上有其獨特的地方,偏離當時的政治中心,使其成為了既富貴又不失悠閒的一個文化地標。在宋代,洛陽是文人園林發展的一個鼎盛時器,甚至超過了唐代,大多數的詩人出自於洛陽園林。
其中代表性的詩人是蘇轍,從他的《洛陽李氏園池詩記》中記載了“洛陽古帝都, 其人習於漢唐衣冠之遺俗, 居家治園池、築台榭、植草木, 以為歲時遊觀之好。其山川風氣, 清明盛麗, 居之可樂。平川廣衍, 東西數百里, 嵩高少室天壇王屋, 岡巒靡迤, 四顧可挹。伊洛瀍澗, 流出平地。故其山林之勝, 泉流之潔, 雖其閭閻之人與其公侯共之。一畝之宮, 上矚青山, 下聽流水, 奇花修竹, 佈列左右, 而其貴家巨室, 園囿亭觀之盛, 實甲天下。”。
他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洛陽園林作為文人園林的獨特性和優雅性。文人置身於宋代的園林中,望川山水,幾位同好一起相談甚歡,形成了一種屬於文人的場域。這裏有關生活的感悟,政治的抱負,也有在追憶時付諸一聲嗟嘆。就像歐陽修在他的詩歌中所表達的對於以往洛然園林帶給他的記憶:“直須看盡洛城花, 始共春風容易別”。
2.詩歌讓園林和詩人互相作用,成就彼此
看着湖光山色,花草叢林,詩人用他們的視角記錄下當時在他們眼中的園林。宋代給了文人自由的創作空間,他們可以宴飲集會,把酒言歡。在這個場域下形成詩與詩之間的碰撞,綻放出的是宋代園林下的文化盛貌。在這個盛貌下也隱隱地體現了當時在洛陽園林的文人對於政治的梳理。
我們知道,宋代分為北宋和南宋,着兩個朝代都是因為外敵入侵導致的滅朝,都不是因為內鬥而產生分裂。在洛陽這個地方,文人可能仕途不順等原因,這裏成為了他們一個精神自由之地,或者能讓他們暫時忘記自身的痛苦,成為一個“避難所”。
園林這個場域讓詩人尋求慰藉,其實詩人也改變了園林,成為宋代那個時代獨特的景象。其中發揮作用的詩人寫下的一首首詩歌,承載了詩人對園林別番審美,也影響了修築園林之人,宋代園林在詩人的筆下再打造了一番。
兩者存在於世,成就彼此,宋代的皇家園林也沒有別的朝代那般耀眼華麗,而是更加細膩,更貼近文人所處的園林。詩歌的作用可以影響人們的內心世界,而一個充滿着詩意的文化場域——宋代園林,讓詩人沉浸其中,催生出一首首令人感概的詩歌。
二、實景成為了詩人通往意象世界的通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首詩,借代,引用,轉化,表徵各種手法來展現詩人的內心,寫的是景,又不僅僅是景。它承載的更多,更復雜,詩人本身也未必能表達清楚。所以意境是一個很微妙的詞語,沒有人能夠準確的概括什麼是意境,意境只能去感受。詩人是怎麼去感受那種意境呢?詩人無法直接達到意境,他通過其他方式去抵達,而景色,是其中一種方式。
1.牡丹和梅花為唐宋中意象之最
宋代園林中那些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景色,就是一條詩人通往他那意象世界的通道。這條通道是由當時的時代背景,文人的審美趣味,當時人們所關心的社會現象映射出來。在歷史上,唐代人喜愛牡丹,甚至視牡丹為國花,所以往往在詩人寫牡丹裏可以看出唐代人對當時盛唐時期的面貌。
到了宋代,梅花成為了宋代詩人最欣賞的花,從宋代園林中梅花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宋代人對於梅花有一股心生的崇敬。在宋代寫梅花的詩人數不勝數,范成大是南宋大愛梅花之人,在他的詩歌中不免看出,在梅花中,他寫出了自身意象世界的充沛,而不僅僅寫的只是梅花而已。
裏面或許有對世道變化的嗟嘆,也有對生活仍有所向往的自得,而梅花讓他感受到了這些東西,用詩歌試圖讓這種意境固着下來。千百年後的我們也有機會試着加入進去,只是,可能還是稍稍有些不同罷了。
2.意境何以神秘
意境往往是詩歌裏面最難捕捉到的部分,現如今我們擁有了很多記錄景色的科技,手機,數碼相機,這些都能夠毫無偏差地記錄下當時我們所看到的景色。可記錄的,僅僅是我們肉眼下所看到的而已,它無法記錄下我們的內心到底看見了什麼。
也就是説,相片記錄不了我們想要表達的意境,而當我們越依賴於相片來記錄我們看到的世界時,可能我們會慢慢喪失感受意境的能力。宋代詩人他們對於意境給感受能力是強大的,他們只有文字,來記錄這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一切。
於是實體的東西會在他們的筆下變得抽象,在辛棄疾的《滿江紅·暮春》中寫下一段園林花落盡的景色,“花徑裏、一番風雨,一番狼籍。紅粉暗隨流水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寫的是花落盡,內心想説的更是這世道對於他的殘酷的一面。
感傷的是他沒有直接説出那個意境,因為詩人自知那些東西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是這樣用詩來緩解他一點點痛。意境就是如此虛幻而又同時綿密,宋代園林給文人帶來一處處景色,通往了一種又一種文人不容易觸碰到的內心意境,他們寫下詩歌,化作一次曾抵達過的痕跡。我們也很幸運,雖然景色可能不在了,可是詩歌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我們探尋詩人意象世界的另一條通道。
三、為何詩歌可以和生命連結生命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個主題,它是我們人的一生無法迴避的問題,生命該是什麼樣子,該怎麼去呈現自己的生命,這個問題需要時間慢慢來解答。可是生命中常有困惑,迷茫,不安,這些用時間去撫平似乎不夠,或者説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緩解。而詩歌的出現,是我們在生命中尋求解答的另一個出口。
1.詩歌對於生命圖景的構造
在宋代,詩歌起到如此作用,一首詩的完成是對當下處境一種嘗試性的解釋。這個朝代給了文人創作的自由,可也給了他們另一種磨難。朝代漸漸在熄滅,曾經的繁華好像回不了來了,園林詩中那種種“花落盡”都預示了這個朝代大生命的衰落。
創作未曾停止,詩歌和生命產生的連結在它未熄滅時仍然在緊密聯繫。宋代園林所展現的生命圖景在輝煌中迸發出一首首詩歌表達自由的靈魂,在最後即將歸於塵土的時候展現的是那些不捨與對生命逝去的輓歌。這個曾經像是一個烏托邦一樣讓文人享有精神自由之地,那些美好的過往是他們日後追憶時繼續用詩歌來記錄的時刻。
可是這一切終究煙消雲散,詩歌給了生命最後的延續,宋代園林與詩歌之間的互通成全了詩人,這宏大的生命圖景也許讓詩歌成了最後的一筆。
2.詩該走向何方
詩歌在如今的時代似乎也漸漸消散了,至少我們都很少起心動念用詩來表達自身的處境。或許是因為如今能夠成為情感載體的東西不在單一了,我們有電影,戲劇,小説等方式來傳遞,詩變得讓人難以進入,也讓人覺得太過於神秘,它也就不再成為一種主流。
可是我覺得詩所能表達的東西還是獨特的,它簡單的幾行字可能需要創作者累積很多的經驗和感悟,也可能是某一瞬間的靈感。所以詩存在於我們的生命當中,可能會突然擊中你,或者,你主動去追尋它。博爾赫斯説:”好詩是經得起印刷錯誤的。“它不尋求精確的表達,可是可以抵達很多人的內心,而且抵達的方式每個人都可能是不一樣的。
四、結語也許在宋代,詩歌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像今天我們欣賞歌手的作品一樣,它是一種生命的養料,對於寫詩和讀詩的人而言都如此。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處境,宋代園林呈現的藝術化和詩意化的雅韻真真切切地影響了詩人和他們的詩歌。我們無法回到那個時代去真正去探索究竟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只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對那一塊時間片留有一點自己的想象。
中國歷史留下的詩篇是我們研究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慢慢地,在看着他們所面臨的處境時,我們難免會思考我們當下的處境,這個時代在變化,我們最想要保留什麼樣的東西,對於自己的生命應該怎麼去理解?如果我們覺得時間在解釋這些時或許太漫長了,留有一種想用詩來表達這種浪漫的想法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