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客棧小弟的指引:一路急行軍來到漁梁,距九月徽州客棧不到3站地。
這裏的售票處已經下班,免去了30元門票。
(外地有些景區下班後就可以免票。
)
沿漁梁街外側靠練江行走去漁梁壩,途徑的水文站。
建於明代的紫陽橋,宛若彩虹橫卧清波。
紫陽橋與漁梁壩是“徽商之源”。
在沒有鐵路運輸線路的古代,水運中的橋樑,水壩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借用一張百度的圖放大“紫陽橋”。
此橋長140米,高14米,寬10米,在歙縣城的三座古橋中最高、最寬,因橋的上游即為徽商行舟的碼頭,所以橋孔建得比一般橋要高大得多,紫陽橋是歙縣古橋中最具代表性的石拱橋,是古徽州通往杭州之徽商“黃金水道”的出航地及物資集散地,即方便居民通行,又使商船不落帆桅穿行,是研究古代橋樑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壩南端的龍井山。
建議來歙縣古城的遊客,下午4:30以後來漁梁壩,即人少,又悠閒,還免票。
古村落內傳統古建築佔古村落建築總數的65?
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
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餘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街。
有感於家家户户的手寫對聯。
散發着濃郁的書香氣息。
垂直主街衍生出10餘條小巷,巷巷通漁梁壩延壩的道路。
國務院2001年6月25日將漁梁壩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度:漁梁壩位於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屬於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江南第一都江堰”。
據考證,早在隋朝,人們就曾在此壘石為壩,現在的古壩為明代重建,有明萬曆三十三年修壩記事碑可考。
漁梁壩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水利工程,是研究我國水工科技歷史的寶貴實例,是我國古代保護自然,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的優秀環保工程。
漁梁壩位於歙縣城南1公里處的練江(練江是新安江漁梁壩段的稱呼)中,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古代攔河壩,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了。
它橫截練江,使壩上水勢平坦,壩下激流奔騰。
漁梁壩設計:漁梁壩可蓄上游之水,緩壩下之流。
無論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
壩長138米,底寬27米,頂寬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堅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重達噸餘。
它們壘砌的建築方法科學、巧妙,每壘十塊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層之間用堅石墩如釘插入,這種石質的插釘稱為“穩定”,也稱元寶釘。
這樣,上下層如穿了石鎖,互相銜接,極為牢固。
每一層各條石之間,又用石鎖連鎖,這樣上下左右緊聯一體,構築成了跨江而卧的堅實漁梁壩。
壩中間有開水門,用於排水。
著名古建專家鄭孝燮先生説:“漁梁壩的設計、建設和功能,均可與橫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
如果不是俯拍漁梁壩,很難看出漁梁壩的氣勢和用途。
漁梁壩北端的漁梁古鎮。
西邊的紫陽橋。
有時,遊記需要百度的幫助加以説明。
壩上飛流直下的江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實際景色更美,這是手機拍攝。
鋪壩用的石塊,每塊石頭重達噸餘。
練江南岸的龍井山鬱鬱葱葱。
可惜不是廣角,漁梁壩的景色絕對優美。
漁梁街的居民晾曬筍乾。
江對面的山上自然生長着取之不竭的竹筍。
百姓靠山吃山。
站在石壩上,舉首四望,氣象萬千,盡收眼底。
壩上碧波如鏡,魚翔潛底,小舟撥浪,激起漣漪,恬靜安閒。
夕陽餘暉。
夕陽西下,我們坐在木船上看四周青山圍繞,居民粉牆黛瓦掩飾期間,粼粼夕陽被河水盪漾成一灘碎銀。
漁梁,我來過。
要上漁梁壩,先走漁梁街。
這是一條古街,又稱“魚鱗街”,就是因為我們腳下的鵝卵石密而不亂,形狀如同魚鱗,一路蜿蜒千米。
如果不是這些停靠的摩托車,你會有恍如隔世的感覺。
我是沿練江至壩上,返程走漁梁街。
和我一樣的獨行俠還在搶拍落日漁梁壩。
造型優美的三角休息亭,較之北方四邊形建築平添了幾分江南建築的柔美。
乘坐練江遊船觀賞漁梁古鎮的沿江風景。
落日----攝影愛好者永恆的主題。
忽然發現這是一條太陽為眼睛的金魚!
首次見到的三陽一線。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一天的旅行,就此結束。
夕陽掩映的紫陽橋。
走出漁梁。
回到客棧,隔壁吃的餛飩,清香可口。
8元一碗。
眼見老闆娘親手剁肉餡,現包現賣,味道鮮美。
在客棧的電腦前,搗鼓一下微單,本想騰出空間,準備明天去杭州的拍攝,結果事與願違,微單顯示內存已滿,外存也打不開,唉!
只有明天去杭州解決了。
犒勞了自己一把。
這客棧還是蠻舒服的。
衞生,安靜。
推薦來歙縣住九月徽州客棧。
一天的奔波,晚9點,洗洗睡。
鏤雕瓷壁燈有點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