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端午節,韓國申遺了中國人的“端午節”聲音就不見少過。這則充滿爭議性的錯誤新聞,自2005年以來雖被闢謠了很多次,但仍然有一部分人認為韓國拿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實際上除了時間節點上接近端午節以外,韓國人的所謂“端午節”連名字都與中國不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其實是有不少個不同的版本,但被公眾默認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説屈原投江正是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後來吳越地區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這名愛國偉人,並在這一天舉行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端午節,此後經過兩千多年影響,成為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這一説法最早在南朝的文獻裏出現,但賽龍舟等習俗則是在更早之前。有學者推測賽龍舟最初是因為南方水網密佈,農人靠這些小船代步耕作,後來或為了慶祝糧食豐收才有了賽龍舟活動。之後為了紀念屈原,才把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融進到這一節日中。
當然這也只是其中的一個説法,比如端午節有多個別名,早前南北各地叫端午節是有不同的名字,具體的節日活動也不是相同的。比如我小時候過端午節前夕,母親都會用毛線編織一個五顏六色的蛋套,然後節日當天上揹着簍子山,割艾草、花生、芭樂葉,以及各種花草樹木,回家一股腦兒亂燉煮蛋,·洗端午澡。
端午節的真正起源至今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文獻資料的缺乏,南北兩地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民間傳説版本,都很難找到一個最終的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它的存在與中國人的農耕生活,節氣、健康意識是離不開關係的。是漫長歲月裏,中國人的傳統生活的表現。
韓國的“端午節”,全名為“江陵端午祭”,英文為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是一個發源於江原道江陵市的傳統佳節。到1967年才被列為韓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日,2005年申遺成功。
端午祭是一個具有宗教背影的傳統節日,傳説是為了供奉神靈祈福風調雨順,祝願糧食豐收。每年節日到來之前,江陵居民會準備豐盛的酒食,然後戴着面具邀請遊客載歌載舞。除了民俗表演、音樂節以外,還有許多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藝等互動,現場十分熱鬧,是江陵最著名的旅遊節日。
節日從農曆四月初五就開始,到四月十五正式開始,持續到農曆五月初七,是一個節慶時間非常長的傳統節日。自申遺成功之後,韓國結合了多種文化元素,特別是把自己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進節日中,意在通過“端午祭”邀請遊客展示自己的本國傳統文化,從而達到更多的影響力。
綜合“端午祭”這幾年的知名度,韓國已逐漸把它打造成一個結合自己傳統文化的旅遊節日。目前其影響力雖然還遠遠不如類似印度的“灑紅節”,但一系列的旅遊商業化操作,足見其目的,這一點是不得不承認韓國人做得比較好。
傳統文化危機,其實我們喊了很多年,但實際的解決措施並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大多數時候是為了保護而去保護,並沒有對其進行賦予更多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以適應主流商業化的時代。
中國的文化節日遺產,其實是非常多。且不説各地不同的風俗文化,便是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春節,都還停留在自己人過自己節的現狀,還並沒有跟隨中國在世界的地位腳步,去發揮它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在我看來,我們的節日進行商業旅遊化,結合許多面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戲曲、手工藝、美食都是一個很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