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馬成福

我出生於甘肅景泰,往北30多公里就是茫茫騰格裏沙漠。我在沙漠邊上長大,吃盡了沙漠的苦頭。當我上小學時,提前讀到竺可楨寫作的《向沙漠進軍》的課文後,就萌生了改造沙漠,把沙漠變成綠洲的夢想。

近年來,為了研究沙漠,改造沙漠,我多次跑到沙漠裏。我到騰格裏沙漠,輕輕拋開上面乾燥的沙子,發現下面就是濕濕的沙子。這使我非常吃驚,於是我跑到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庫布其沙漠,發現許多沙漠的幹沙下面都是濕濕的沙子。我又駕車穿行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公路上,發現每隔四公里就有一口水井,把兩側綠化樹澆灌得葱葱郁郁。然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世界上最缺雨、最乾旱的地方之一。

原來沙漠是一座寶庫,它比我們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黃土地還要濕潤。原來沙漠比黃土地的水分還要好,沙子比黃土的保墒功能還要好,這些水分足以養活文冠果,讓文冠果開花結果茁壯成長。以我20年時間對文冠果的深入研究,一定能夠在沙漠裏種活文冠果,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蘭州有一句俗話説,在山上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難。我們在蘭州新區承包了幾千畝荒山造林,那裏是濕陷性黃土,老百姓稱“立性土”,挖下去幾十米都是乾乾的黃土。我們用水車拉自來水種活了50萬棵文冠果,在蘭州新區水秦路形成了一道綠色的風景線。

媒體對我有一段評價:馬成福原來是一位關注生態的報告文學作家,由於寫作《流血的石羊河》,與抗旱節水的文冠果一見鍾情,從此矢志不渝研發文冠果20年。他創辦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等難題,入選全國木本油料“一線工匠”人才庫,被業界稱為“文冠果雜交之父”和“文冠果產業的拓荒者”,還被聘請為寧夏文冠果總顧問。他不畏艱難,開拓創新,以實踐科研和宣傳推廣為一體,帶領乾旱山區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把鮮為人知的文冠果,幹成了利國利民的新興產業,被評為“新農村建設帶頭人”。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沙產業”的概念。他説:“我國還有沙漠戈壁,面積大約有16億畝,跟農田面積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陽能也差不多,所以提出沙產業。”

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是人類最大的威脅。最可怕的是,沙漠富有侵略性,無堅不摧,勢不可擋。西北大片的乾旱區黃風肆虐,荒漠化肆意蔓延,是地球上生態最為脆弱、敏感的地區之一。據報道,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發生了沙塵暴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而2000年一年就發生了12次。風沙區生態環境脆弱,耕地萎縮,人民生活受到極大影響,全國有60%的貧困縣集中在風沙地區,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北部被沙漠包圍,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包括佔國土面積37%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5個省和自治區在內的乾燥地帶。

觸目驚心,中國是沙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達66.7萬公頃,居於世界首位,其損失相當於一箇中等縣份的土地。目前,中國荒漠化土地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3%。我在此呼籲五省區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應對沙漠的挑戰,為守護我們的家園做出積極貢獻!

人是自然的產物,森林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人與生態環境休慼相關、相融於沫。由於人為因素,連年不斷的濫墾、濫伐、濫採、濫牧及水資源管理不善,上世紀70-90年代,僅西北地區林草地就減少了38萬平方公里,每年以沙化造成的國民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相當於西北五省區劃1996年財政收入的3倍。

這是塊多災多難的土地,黃沙漫舞,飛沙走石就是她的一大特色。由於氣候乾旱,植被減少,生態惡化,風沙危害日益嚴重。河西走廊是沙塵暴的發源地,景泰是河西走廊東首。景泰縣所屬的白銀市,生態環境脆弱,氣候乾旱,多風少雨,年降水量僅100多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高達2000毫米左右,乾旱、風沙、霜凍、冰雹、洪水、地震等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我從小就飽嘗了乾旱和風沙之苦,“風吹石頭跑,拉羊皮不粘草”就是這裏的主要特徵。

2000年,我採寫《流血的石羊河》,走遍了河西走廊的每一片土地,深深地體會到了河西人民因乾旱缺水而遭受的疾苦,歷經了河西走廊、祁連山和石羊河流域的生態危機和水危機,因此我一直在苦苦尋找治理乾旱和風沙的良策。有一次採訪途中,在寸草不生的騰格裏沙漠地帶,我看到一片生機昂然的文冠果林,使我下定了“發展文冠果,綠化大西北”的決心。

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騰格裏沙漠生機昂然的文冠果

文冠果是我國北方特有的優良木本油料樹種,是上蒼恩賜給北方荒漠化地區的一大戰略性資源。所謂戰略性資源,就是關乎國家和地區大局和長遠利益的資源。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耕地面積增加空間卻很小。人民科學家錢學森早在34年前就提出要發展沙產業,就是用高新技術利用太陽能,在沙漠戈壁上發展現代化農業型產業。

如果通過一二十年時間,把其中五分之一沙漠戈壁變成文冠果林,再加上居民庭院、房前屋後、城鎮道路綠化、各類防護林,至少可造數億畝文冠果林,生產上億噸文冠果油,同時會產出更多的相關附產品。而且在農田遭遇乾旱絕收的情況下,文冠果都可以正常生產。那時我國人民就能吃上文冠果高級保健食用油,過上安全健康幸福的好生活。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生存空間極其有限,人類治理沙漠的夢想由來已久。前一段時間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在沙漠裏種水稻技術!沙漠裏即使有水,也是非常稀少的,能夠種植水稻這種耗水作物嗎?這個奇思妙想只有南方的教授才想得出來。北方的人都知道水的珍貴,尤其沙漠裏的水都是救命水。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竺可楨在《向沙漠進軍》中寫道:“我國內蒙古東部和陝西、山西北部有足夠的雨量。就是西北乾旱地區,地面徑流和地下潛水也是很大的。有些沙荒地區,如河西走廊、柴達木、新疆北部準噶爾和新疆南部塔里木,都是盆地,周圍的高山上有大量的積雪。這樣看來,只要能充分利用這些水源,我們向沙漠進軍不但有收復失地的把握,而且能在大沙漠裏開闢出若干綠洲來。普通河流愈到下游,水量愈多,河流愈大。但在沙漠中,因空氣的蒸發,泥土的浸潤,河流反而愈流愈小,終至於乾涸不見,一部分水被蒸發到空中,一部分浸入到土壤巖隙中成為地下水。如地質構造是一個盆地,則能匯成地下海,可以作為建立綠洲的水源。”

我認為現在就可以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等八大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等四大沙地適當抽取地下水來造林。

實際上,沙漠裏並不是沒有水,許多沙漠的下面就是水庫,它只是表層乾燥,風多沙大,缺少植被,它是由於人類的毀林墾荒濫牧,沒有合理利用水資源造成的,是上天對人類慾壑難填的懲罰。而且沙漠裏也不缺少能量,巨量的太陽能和風能都可以發電抽取地下水。

據《中國的沙漠》(吳正著)載:水是沙漠地區最寶貴的自然資源。由於沙漠地區降水稀少,因而水資源一般來説是比較貧乏的。不過,中國沙漠地區由於四周多有高山環抱,高山降水比較豐富,成為河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此外,高山頂峯終年積雪,冰川廣佈,根據冰川編目統計和部分山區冰川的估算,中國沙漠地區外圍高山冰川的總面積有2.8萬平方公里,大量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山前平原和沙漠地區,併成為天然的“固體調節水庫”。中國沙漠地區的河流水資源(河川徑流),根據資料統計,共有大小河流480多條,總徑流量約1300多億立方米。

沙漠地區,乾旱地區,水源稀缺,生態脆弱,宜林不宜農,理應圈養禁牧,嚴格保護森林,實行退耕還林,多栽樹少種地,先講生存後談發展。世界上有許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都是人為破壞大自然的結果。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於防風固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許多沙漠也是人造沙漠,就是由於砍伐森林,過度墾荒和濫牧造成的。傳統農業春種秋耕,嚴重破壞植被,容易造成揚沙乃至沙塵暴。

毀林容易造林難,放養散養牲畜,尤其是放羊,對生態環境破壞非常大。我經常看到許多光山禿嶺的地方,都有一羣又一羣的羊在四處遊牧。我知道羊把草吃光了,還要用蹄子把草根都刨出來吃掉,這樣就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許多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就是這樣一天天變成沙地甚至沙漠的。怎麼辦?用圍欄的辦法進行封育禁牧?我忽然想起皮鞋誕生的故事:以前人們都不穿鞋子,皇帝走到哪裏就要把牛皮鋪設到哪裏,其工程之浩大浪費之巨大可想而之。有一個聰明人突發奇想,給皇帝制造了一雙皮鞋,從此這個世界上就誕生了皮鞋。同樣的道理,我們的國土面積太大,圍欄成本太高,也容易被人為破壞,因此事倍功半,而且不利於野生動物生息繁衍和遷徙。因此我在這裏倡議國家出台法律文件,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實行嚴格禁牧圈養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禁牧不禁養,增畜又增收”的目標,建成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建設一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國家。

生態環境的優劣依賴於人們的建設與保護,甘肅是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也是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大的地區。其根源就是政府對生態文明的漠視,蘭州新區和景泰縣曾經多次發生過破壞文冠果林並砍傷造林人的惡性事件,政府部門都熟視無睹,公安機關則以種種理由不予立案,無意中助長了毀林者的惡氣,滅了造林人的意氣,讓造林人流血又流淚,這樣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什麼時候才能夠好轉?

據史書記載,遠古時代,西北地區原是一片林草茂盛、植被良好、環境優美的地區,但是由於自然的變化和人口的增加,戰爭的毀壞,以及對資源進行無計劃開採中造成的地貌、植被等破壞,致使生態失去平衡,環境日趨惡化。

地球是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然而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的嚴峻現實,使我們不禁想起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説的一句話,“不要過分地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 復了我們。”“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

沙漠缺水,植被稀少,風吹沙走,危害極大,先壓上草方格,再種草植樹造林,是循序漸進的方法。但壓草方格耗費人工,應該能夠找到比壓草方格還簡單易行的好方法。雖然草方格能夠固定流沙,但壽命較短容易腐爛,往往前功盡棄。如果在草方格內再種上樹造成林,使其長期存活並繁衍下去,是固定流沙改造沙漠進一步的好方法。可種什麼樹需要認真考慮,種植高耗水的樹肯定活不了,即使種植抗旱節水的樹,如果只有生態效益卻沒有經濟效益,僅靠國家生態補貼或社會贊助,這樣的生態建設也難以為繼。

建國以來,人工造林面積是國土面積的好幾倍,可是西北依然是光山禿嶺,年年種樹不見樹,主要就是缺少科學技術和好項目,只重視生態效益而缺少經濟效益,沒有經濟的推動很難把造林產業做大做強。同樣,荒漠治理和沙漠造林也缺少科學技術和好項目,因此在沙漠裏應該種植抗旱節水喜光固沙有經濟價值的樹種。我近20年對文冠果的深入研究,認為文冠果能夠擔當起沙漠造林的歷史重任。我們要改變生態造林新思路,選擇像文冠果這樣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樹種,這樣的生態建設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我國在治理沙漠方面,除了錢學森提出科學治沙的理念,還沒有發現科學治沙的英雄,幾乎都是艱苦奮鬥的典型,也沒有發現好項目好樹種,他們治沙的樹種有的是抗旱節水的純生態樹種,甚至有許多耗水速生的樹種,他們的來錢路子一是靠國家項目,二是墾荒種莊稼,週而復始,惡性循環,又回到了先治理,再沙化的老路子上來了。河西走廊是沙漠化較嚴重的地區,我曾經在2000年寫作《流血的石羊河》時,就提出了墾荒濫牧導致生態危機和水危機的問題,而現在張掖市肅南縣等還在大面積墾荒造田種莊稼。因此中國的沙漠化治理還是有問題的,沙漠化治理必須與沙產業結合起來才能成功。

2020年春,在古浪縣八步沙,我們與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合作試驗種植的300棵文冠果全部成活。在中衞市沙坡頭,我們與中科院治沙站合作試驗種植的600棵文冠果也全部成活,而且長勢良好。

為了説明《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不是異想天開,我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國外。

埃及是一個沙漠國家,沙漠乾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的96%。全國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乾旱少雨,氣候炎熱乾燥,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從亞歷山大至利比亞國境的西北海岸沙漠,年降水量為120-150毫米,並有淺層地下水,他們在固沙中廣泛栽植了橄欖和無花果。在西奈半島西北海岸沙丘地年降水量為100-150毫米,他們也運用先進科學技術種植橄欖和金合歡等,進一步向知識密集沙產業方向發展。勤勞智慧的埃及人民,歷盡數十年的艱苦奮鬥,沙漠治理已大見成效。昔日的茫茫無邊沙海,如今變成鬱鬱葱葱的綠洲。埃及治理沙漠的成功經驗,為世界上所有的沙漠化國家做出了光輝的榜樣。他們治理沙漠的成功之處就是因為他們選用了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價值高的橄欖、無花果和金合歡等樹種。橄欖屬於木本油料樹種,是很好的經濟樹種。橄欖油大家都知道,是很好很貴的食用油,因此他們的路子就走對了,他們沙漠化治理是與沙產業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是成功的,是可持續的。

文冠果全身都是寶,具有非常高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是樹木中的國寶,園林中的奇葩。它是中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和“中國油橄欖”之稱。又是珍貴的旅遊觀賞植物,也是優良的木材樹種、水土保持樹種和常用中藥材,而且具有適應性強、抗逆能力卓越,壽命長達2000年的優點,她竟然比胡楊還長壽1000年。

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文冠果具有抗旱節水喜光固沙、耐瘠薄等特性,根系入土深,主根發達,萌櫱能力強,生長速度快,屬水土保持先鋒樹種。對土壤適應性很強,平原、溝壑、丘陵、黃土地和岩石裸露地上都能生長,耐鹽鹼,在撂荒地、沙荒地都能生長。一年生苗主根深1米以上,在土壤疏鬆的地方根深可達10~20米,能夠吸收土壤深層水分。文冠果抗寒抗高温能力強,在氣温+-44℃都能安全度過。抗旱能力很強,在年降水量僅100毫米的沙漠戈壁地區也有散生野生樹木。

文冠果油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液體黃金”和“食用油之王”。文冠果油是高級藥、食兼用油,更是天然保健品,俗稱長生不老藥。食用植物油的優劣主要看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文冠果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4%,這是其他食用油望塵莫及的,而且所含不飽和脂肪較為穩定,比山茶油、牡丹籽油、橄欖油等高3~8%,是超特級的高級保健食用油。文冠果油與橄欖油、花生油比較,其飽和脂肪的含量比橄欖油低1.78倍,比花生油低1.9倍。它的品質優於花生油、芝麻油,其保健作用也是色拉油、橄欖油等無法比擬的。

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王力華研究員在《文冠果的食用和藥用價值》論文中介紹:文冠果油屬半乾性油,不飽和脂肪酸高達94%,多數為人體必需油脂(不能自身合成),易於人體吸收消化,有降膽固醇、軟化血管的作用,有減少脱髮和發生皮膚病的作用。文冠果有抗炎、改善心血管、抗病毒、抗癌、抗艾滋病(HIV)活性等功效;對風濕性關節炎、消腫止痛、皮膚風熱症、遺尿症、老年痴呆、肝炎、中毒性肝損傷等有一定的療效;可降低膽固醇、降血脂;對6種癌細胞(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肝癌、宮頸癌、白血病)有高抑制活性的作用。文冠果的種仁提取物文冠果皂苷是非常重要的改善腦功能的藥物。

文冠果油富含神經酸活性成分,能補充大腦營養,修復大腦創傷,利於嬰幼兒大腦發育,可增強記憶,延緩衰老,預防和治療老年痴呆症,被科學家稱為“腦黃金”。可以有效補腦、健腦、養腦、促進腦細胞再生、激活停止生長髮育的腦細胞重新生長髮育,對於腦萎縮、腦癱、腦中風、腦梗阻、癲癇患者、腦力工作者等人羣來説,是最佳腦部保健營養品。是廣大腦癱瘓者、癲癇症患者、帕金森綜合症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腦傷患者、腦力工作者、教師、孕婦、兒童、亞健康人羣、腦中風患者、中老年人等最大的養生保健之福音。神經酸的價格非常昂貴,能達到黃金的3倍。1克黃金按300元計算,1斤(500克)文冠果油含神經酸18.5克,價值5550元*3=16650元,而現在僅售200元,真可謂物美價廉。

西北文冠果基地生產的文冠果高級保健食用油和文冠果養生茶

糧油安全關係到人民的生活和社會安定,始終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尤其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更是關係國家安危的重中之重。我國食用油的自給率已由本世紀初的60%下降到目前的37%左右,進口依賴度高達63%,超過國際安全預警線,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進口國,同時也是世界油料進口大國。大豆進口量佔全球進口貿易量的45%,油菜籽進口量佔全球進口貿易量的12%,對我國食用植物油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也對我國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隨着人口的增加和消費層次的升級,我國對食用植物油的需求還將呈剛性增長態勢,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已成為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食用植物油是人民羣眾的生活必需品,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物資。我國目前存在非常嚴重的食用油危機,每年要進口9000萬噸的大豆,進口500萬噸油菜籽,還有幾百萬噸其他油料,而且更為嚴重的是我國進口的基本上都是轉基因油料。從數據顯示,我們已經很難吃到安全健康的非轉基因的食用油了。至於説轉基因食品有沒有毒,論證起來針鋒相對非常麻煩,不過在種植轉基因作物較多的地方,老鼠都已經死光了,人吃了還能健康嗎?這無疑應證了轉基因食用油“一代致病,二代致傻,三代絕育”的定論。

我國食用油缺口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依靠種植草本油料,90%以上的食用油是從油菜籽、花生、大豆等油料中榨取的,而草本油料畝產量低,抗災能力弱,產量不穩,經濟效益差,從而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目前,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不僅可以改變我國食用植物油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滿足人民羣眾的消費需求,而且還能夠騰出更多的耕地種植糧食,有效維護國家糧油安全。

那麼,文冠果的歷史比人類的歷史還要長,千百年來曾多次被提倡和推廣,為何這麼好的產業卻始終發展不起來呢?除了宗教、文化與政治因素之外,文冠果也存在“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等技術難題。“移栽成活難”是種植方面的難題,“千花一果”是經濟價值問題。這兩個難關不攻克,文冠果就發展不起來。

我是一位關注生態的報告文學作家,2000年寫作了《流血的石羊河》,從此開始研究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價值的文冠果。我們經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終於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兩大難題,為文冠果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據此我們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評為全國重質量守信用單位。

我們認為“移栽成活難”,主要是沒有重視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質根”這兩個重要特性。我們用“抗旱育苗”的方法,一年只給苗木澆兩個水,這樣主根短了,側根多了,成活率就提高了;挖苗時用多種藥水對根部傷口進行處理,再用塑料袋包裝和泥漿蘸根,謹防失水。通過這兩項措施,打破了“從挖到栽不能超過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長了移栽時間,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千花一果”是制約文冠果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為了培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我們精選全國56個地方的品種進行雜交育苗,發現那一棵苗掛果早、掛果多,就摘下來再次育苗。這樣連續選育6代共18年時間,終於突破了“千花一果”的難題,選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

2016年6月3日,甘肅日報報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難題》:初夏時節,記者走進位於景泰縣和蘭州新區的西北文冠果基地看到:這裏剛定植兩年的苗子就開始掛果,三年的果樹已經碩果累累,有的果子壓彎了枝頭。西北文冠果基地已經突破“千花一果”的難關,為文冠果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4月20日,甘肅日報報道《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產業》:“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是制約文冠果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歷經18年的潛心研究,他終於破解了這兩大難題,為文冠果產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移栽成活難’主要是沒有重視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質根’這兩個重要特性。”馬成福採取“抗旱育苗”和謹防根部失水兩項措施,打破了“從挖到栽不能超過三天”的禁忌,大大延長了移栽時間,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為了培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馬成福精選全國56個地方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育苗,發現哪一棵苗掛果早、掛果多,就摘下來再次育苗。這樣連續選育6代,終於選育出高產文冠果種苗。

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沙漠戈壁文冠果

2019年6月19日,農業科技報報道《從生態作家到技術專家 文冠果開啓致富路》。6月,我入選全國木本油料“一線工匠”人才庫,排名第19位。“全國木本油料一線工匠人才庫”在全國共徵集到183位工匠人才,評審組根據從事工作年限、特殊技能應用、產業成果推廣、脱貧攻堅效果、區域內社會反響等綜合因素考量,最終選定168名。

現在,文冠果被當地農民稱為一年種,千年收的“鐵桿莊稼”。經過西北文冠果基地高產選育的文冠果種苗結果早、產量高、效益好,已經成為白銀市特別是乾旱山區最具發展前景的特色林果產業之一,全市種植面積達到了45萬畝。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評為甘肅省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和全國重質量守信用聯盟單位。實踐證明,文冠果是精準扶貧和生態扶貧的好樹種,是國土綠化、鄉村振興的好產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歷經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奮鬥,西北文冠果基地的高產種苗已經走出了甘肅,走到了西北、東北、華北,走遍了北國大地、華夏神州。人民網、人民日報科技探索、中國農業網、三農網、新浪網、鳳凰網、中國農科新聞網、每日甘肅網等媒體重磅報道《文冠果雜交之父馬成福》《文冠果產業的拓荒者馬成福》;人民政協網報道《從作家到農民》《文冠果專家馬成福20年的成長之路》;政商參考報道《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之夢》;中國科學網報道《從報告文學作家到文冠果專家》;今日頭條報道《西北文冠果基地破解了文冠果移栽成活難和“千花一果”難題》;健康導報報道《馬成福的漫漫文冠果之路》;農業科技報報道《從生態作家到技術專家 文冠果開啓致富路》;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報道《文冠果產業的拓荒者馬成福》;中國貿易新聞網報道《文冠果專家馬成福20年的成長之路》。中央電視台報道《文冠果研發者馬成福》;甘肅電視台報道《鍾情文冠果 誓把荒山變綠洲》《綠色管理者馬成福》;蘭州電視台報道《荒山播綠人——馬成福》;甘肅日報報道《景泰文冠果工廠化育苗取得成功》《西北文冠果基地突破“千花一果”難題》《馬成福和他和文冠果產業》《栽下文冠果 綠起一片山》;每日甘肅網報道《為了西北大地的豐收》;新疆亞歐網報道《西北文冠果基地遠赴新疆播撒致富種子》《高產文冠果紮根新疆》《西北文冠果基地碩果累累》;河南科技報報道《關於在河南發展文冠果產業的思考》。

作為西北之片旱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報告文學作家,我認為生態文明建設,關鍵在西北。大西北土地貧瘠,氣候寒旱,水源稀缺,生態脆弱,宜林不宜農。如果把西北的生態林、綠化樹和經濟林果改種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效益,還有觀賞價值的抗旱樹種文冠果,建立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夢想。文冠果系我國北方珍稀鄉土樹種和木本油料樹種。如果大量推廣種植,可破解生態危機、食用油危機、經濟危機三大難題,促使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和諧發展。

我們的理想是:發展文冠果,美化北國大地,帶領廣大幹旱山區羣眾,脱貧致富奔小康,解決食用油危機,健康炎黃子孫,造福中華民族!發展文冠果產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文冠果象徵着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理應成為中國的國樹。她歷經災難卻堅強不屈、欣欣向榮,凝聚着中華民族的頑強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她是美化北國大地的希望,她是脱貧致富奔小康的力量,她是解決食用油危機的源泉,她是健康炎黃子孫的母乳,她是造福中華民族的神樹,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610 字。

轉載請註明: 把沙漠變成文冠果林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