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落幕,不捨依依。社交媒體上大量外國運動員或展示紀念徽章,或秀出獨特禮物,或大曬照片視頻,毫不掩飾對於北京的想念,以及再來中國的期盼。
資料圖
歡樂與分享,貫穿了整個冬奧會期。點點滴滴的花絮插曲,無不讓人心頭一暖。從電梯卡門到挑戰4A,萌態可掬的冰墩墩成為全球頂流;從豆包餃子到北京烤鴨,眼花繚亂的美食彰顯獨特的中國風味;從“最快的冰”到“最酷的煙囱”,集最新科技和人文色彩於一身的場館帶來極致比賽體驗……愜意輕鬆、動感夢幻,這是廣大運動員最突出的奧運記憶,也讓全世界看到中國的活力、開放與自信,中國人的熱情、友善與温暖。
一場“無與倫比”的冬奧盛會,也是一次全方位沉浸式的中國體驗。面對全球疫情的嚴峻挑戰,面對體育政治化的逆流,中國扛住了重重壓力,搭建起一個“出色而安全”的奧運舞台,交出了一份超出世界預期的精彩答卷。親歷盛會的八方來賓,從疫情防控、設施場館、賽事組織、服務保障等方方面面體驗到中國的實力與誠意。這些“一手見聞”與讚歎和感謝一起,通過與會者的分享跨越山海,讓更多人看到了真實立體的中國,曾經那些中傷和抹黑自然不攻自破。
十四年彈指一揮間,從夏奧到冬奧,中國寫就了奧林匹克新的傳奇,姿態也愈加開放、自信、從容。換個角度看,在大國崛起的進程中,如何“表達自己”是永恆課題。長期以來,在“西方中心論”左右下,在精心炮製的輿論幕牆阻隔下,中國的形象輸出其實極不充分,“我是誰”的國際定義權常常不在我們自己手中。在一些國外論壇上,不時出現諸如“中國有電嗎”之類荒誕話題,一定程度可見傳播折損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是如何嚴重。從這個意義上説,在冬奧聚光燈下,淡定展示“我就是我”是一種進步,而在表達自我這一課題上,中國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事實最有説服力。許多外國運動員在為北京冬奧會點讚的同時,都直言切身感受的中國與此前聽聞之種種大不一樣,“不要相信那些‘謠媒’的虛假報道”一時成了共同心聲。顯然,只要更多人都來中國實地走一走看一看,就很容易戳破西方少數政客和媒體羅織的那一套。“我家大門常打開”,中國也要有意識地創造契機、吸引八方來客。當更多人親身體驗,從生動鮮活的圖景中,深入感受多彩的中國、瞭解可愛的中國人,切身認知反差帶來的強烈震撼,定會讓很多人感慨萬千。
當然,我們既歡迎大家“走進來”,也要主動讓中國聲音“傳出去”。講好中國故事,細節最有感染力。跨語境文化傳播中最忌信息過載,在眼下的傳播環境中,更需要傳播內容社交化情感化具體化,從全球追蹤一路“象”北,到全球圈粉的冰墩墩,一個個“小而美”的故事、一個個具象可愛的形象,承載的是人類真善美的共同情感,人人能懂、人人愛看。也只有善於用共通的語言喚起共情,才能打破隔閡、融化人心。
近日,冰墩墩“下班”引發全球“墩”迷喊話“不要走”,這何嘗不是對中國故事、中國表達的一種呼喚和要求。山高海闊,再出發的中國,會繼續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也會繼續努力更好地表達自己。當世界更多地傾聽中國、瞭解中國,也一定會收穫更多的温暖與驚喜。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胡宇齊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