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設計,再造空間之美
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由上到下依次為:浙江桐廬雲夕深澳里民宿(攝影:姚力)、重慶墊江巴谷·宿集(攝影:何崴)、山西沁源韓洪溝老村民宿(攝影:金偉琦)、山東威海王家疃村柿園民宿(攝影:金偉琦)。 (作者為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教授)
近年來,伴隨特色小鎮、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依託鄉村閒置民居進行改造再利用的民宿業快速發展,民宿設計成為國內建築領域的熱點話題之一。一些鄉村民宿經過設計改造,既保留了民居的古樸之美,亦適應了現代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鄉村整體發展。
挖掘民宿文化特質
最初,民宿指的是一種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家庭旅社:主人將家中閒置的房間整理裝修,作為客房供遊客居住,同時,主人也會住在房子裏,與遊客共用客廳、餐廳和廚房。這樣的住宿空間不一定很大,卻一定很接地氣,不拘一格。遊客以家庭客人的身份被接納;民宿主人往往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房屋的擁有者,可為客人講述民居及周邊社區的歷史與故事,由此形成獨特的“主人文化”,使民宿空間更加親切和個性化。
如何在空間設計中體現民宿豐富多元的文化特質?留耕堂民宿或許提供了一種思路。留耕堂位於歷史文化名村——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曾是清代制墨大家詹成圭的孫子詹國涵的宅第,由於歷史變遷,古老的建築閒置已久。如今,租用留耕堂民宿的也是一位熱愛徽墨文化的江西人。他在虹關村居住多年,並在村中設立制墨工藝體驗工坊,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已經成為虹關村的一分子。因此,設計師在改造中,一方面盡力保留老建築的主要歷史信息,保持徽州古宅的空間精神;另一方面,注重體現留耕堂新老“主人”的情懷。正堂是原建築最重要的公共空間,有點題之用,也是彰顯主人追求和品位的重要載體。改造後,新正堂成為讀書室,原來兩側的居住空間成為畫室和茶室;正堂高處的匾額“留耕堂”仍居於原處,成為整個空間的精神原點。在局部區域,設計師引入藝術元素以強化民宿個性特徵。比如,在餐廳中,以徽墨故事為藍本創作的壁畫,既體現了民宿文化特色,又活躍了空間氛圍。
應當認識到,民宿不只是供遊客簡單休憩的驛站,更是拉近遊客與地域文化距離的橋樑。深入挖掘民宿文化特質,以設計語言彰顯民宿個性,才能使民宿更有人情味,使旅行更有記憶點。
充沛地域風土氣息
民宿與民居有着天然聯繫,可被視作民居的一種延續。所以,無論是改造還是新建,民宿都應同民居一樣,尊重當地生活方式、自然條件、人文環境等特質,以留住具有濃郁風土氣息的地域之美。
民宿建築外觀往往影響人的第一印象,亦是展現地域精神的重要載體。許多優秀民宿都選擇在外觀設計上與周圍民居環境相融。比如,為與四周粉牆黛瓦的民居建築羣相和諧,設計師選擇將浙江桐廬雲夕深澳里民宿門廳入口的牆面刷成純白色,並搭配黑色屋頂;同時,卵石牆體、門前的水景和石景,又使之與普通民居不同,富有現代美感。
本地材料與傳統工藝的活化利用,也訴説着地域精神的傳承。比如,山東威海王家疃村柿園民宿建設中,設計師以當地壘石工藝砌築牆體,以傳統木構工藝建造涼亭,既展現了自然樸實的手工之美,亦回應了膠東地區傳統民居的形式語言。石牆、木亭、柿子樹及新增的水景,共同展開了一幅富有北方特色的鄉野圖卷。
民宿室內設計也應對當地風土人情有所回應。當下,一些民宿的室內設計過於城市化、模式化,雖然在使用上滿足了顧客的舒適度,但室內環境與建築周邊環境反差強烈,易有違和感。所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師應當在傢俱、牀榻樣式和裝飾陳設上下功夫,讓人有“回鄉”之感。比如,設計師進行山西沁源韓洪溝老村民宿的室內設計時,就沿用了當地傳統土炕、土牆、粗獷的原木傢俱樣式、暴露木材和草本的屋頂等,同時通過改造升級對其進行當代審美轉化,結合當地的色彩特點,營造出特有的厚重感。
融入自然山水格局
中國傳統村落之美很大程度上在於建築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論民宿是樸素的農家樂式,還是豪華的度假酒店式,都應以不破壞自然環境為基本設計原則。
從民宿選址設計來看,不僅要考慮用地性質、朝向等基本條件,還要注意民宿與場地的關係,順應自然山水格局。重慶墊江巴谷·宿集項目在設計中就充分利用了場地的自然朝向,將主要客房建築佈置在山的南側和東側,貼近山腳,既使客房獲得了良好的日照和景觀視野,又減少了建築對中心區域稻田的影響。
經營需求要求民宿應當保證足夠的客房數,但有時會導致民宿建築體量過大,難與周圍場地環境相融。對此,或可採用分散式佈局,或可適當降低層高,或可利用體型的前後錯落減少體量的壓迫感,或可將建築下沉為覆土建築……總之,好的民宿往往讓位於自然,不與環境搶戲,在適度表達自我的同時,與周圍環境相諧適,成為將人與自然聯繫在一起的紐帶。南京蘇家原舍民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設計師充分尊重場地的高差和周邊景觀元素,建築高低錯落、開合有序,對外與大山水環境相協調,對內形成了舒適的庭院空間,滿足了使用者遠觀風景、近享閒適的訴求。
巴谷·宿集項目中,多個建築也以一種半隱身的狀態呈現。比如,位於田邊的餐廳是一座隱藏於地下的覆土建築,屋頂被重新開闢成水田,種植水稻。建築消隱於田間,最大程度降低了對環境的影響。又如書店的設計,隱藏在樹林邊緣,從地方民居屋頂轉譯過來的新屋頂檐口壓得很低,這也是當地民居的一種特殊形式。屋頂為青瓦,與周邊植物及背後的山林形成一種色調上的和諧,建築也因此融入自然。
民宿是承載人文個性與鄉情鄉愁的場所,是展現傳統工藝與地域文化的場所,是糅合主觀設計與客觀自然的場所。這三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共同作用於民宿的空間美學。需要注意的是,當前部分民宿依然存在體量過大,難與周圍環境相和諧;建築和室內設計酒店化、同質化,難以體現地域風格等問題。民宿之美,在小、在真、在樸拙、在融洽、在“天人合一”。民宿空間如何平衡大與小、新與舊、整體與局部之美?值得設計師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