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户端 | 記者 李博
講述人:北京晚報原評論部主任蘇文洋
上世紀80年代,長城的保護工作亟待加強。當時,北京地區66%的長城已成為土堆或遺留下部分殘壁,基本完好的八達嶺、慕田峪等處長城可以開放的地方也是屈指可數,大部分是殘垣斷壁。為了保護歷史文物,加速修復長城重點地段,緩和遊客擁擠狀況,北京晚報、北京日報和八達嶺特區辦事處等單位聯合舉辦“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社會贊助活動。
第一期工程定為修復八達嶺長城第二制高點——北七城台及北六至北七城台之間的城牆;第二期工程為北八城台及七、八城台之間的城牆。
在修復開工之前,我就首倡並組織活動籌備工作,曾經數十次到訪過多地的長城,與文物局的專家一起溝通。最終由文物單位確定了修復方案。1984年7月5日捐款行動開始後,八達嶺特區馬上着手開始修復,到9月份兩座城台就已經修復完成,速度非常快。
“愛我中華,修我長城”活動是我國第一次發動羣眾參與文物保護捐款。通過這項活動,喚起了國人保護長城的意識,以及人們保護文物的意識。
改革開放前,人民羣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不足。多年以來,長城磚被周邊居民當作了建築材料。在捐款過程中,人民羣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在加強。延慶縣許多村民把自家用長城磚壘起的豬圈拆了,捐出來修復長城。通過舉辦捐款活動,長城研究也逐漸成為熱門。社會各界成立了長城書畫研究會、歷史研究會,對長城的認識研究也逐步深入。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