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冷梅

村莊,叫上王莊村。一條河流,叫嬴汶河。黃石崖下,一個關隘臨水而立,汩汩的河水,連綿不絕,這裏是北河涯,是嬴汶河的源頭,是上王莊村的母親河,嬴秦古道,轍印依稀,黃石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時光千年,黃石關已了無綜跡,此地空餘黃石崖歷歷在目,崖高聳立,獅子崖依稀可辨,齊長城斷壁殘垣,只有北河涯的河水仍不息奔流,繞過山,繞過上王莊,流入大汶河。河水清冽,那浸潤着上王莊青山綠植的河風,那麼温馨又悽婉,一曲千年絕唱蕩氣迴腸,孟姜女哭長城。多少年來,孟姜女和範喜良堅貞不屈的愛情傳説,激勵着上王莊村人,一代又一代,傳唱不息。上王莊村,這個古老的村莊,因了一個古老的傳説,一條河流,一段長城嶺而讓人側目。

我曾經在一個深秋順着長城嶺走齊長城,一些垛口,青石壘疊,保存完好,“長城嶺,落日再一次膜拜,黃石崖,河水清澈,黃石關隘,誰登臨過城牆?”而今,當我又一次踏上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王莊村,上王莊村的老書記範玉祥接待了我們,並領着採風團的老師們一起來到了黃石關遺址。齊長城,在當地老百姓叫長城嶺,我們走在昔日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秦皇古道時,腦海裏似乎浮現了當時戰旗獵獵,大軍黑雲壓頂的氣勢。這裏曾流傳着北寨的傳説:“戰國要塞北寨山,易攻難守不一般。千年往事雲煙過,萬般豐碑永難存。”

而不遠處的旗杆頂山,巍巍聳立,青山依舊。清末進士、禮部主事張梅亭編纂《萊蕪縣誌》,到黃石關一帶考察,見長城嶺黃石關的險峻,隨寫《長城嶺》詩一首:“萬山回首虎牙撐,嶺上危垣一線橫。憶上崔嵬尋舊跡,齊南魯北古長城。”在上王莊村,北河涯的一側,有一處綠草葳蕤的河灣,這裏就是嬴政灣。嬴政灣“魚在水中游、水面拂垂柳。山間花鬥妍、花兒直點頭。鳥歌高枝頭,山泉汩汩流。太陽照水面,輝映始皇樓。”這個水草豐茂,花香鳥語的地方是嬴政灣,也是令上王莊人驕傲的地方,秦王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攻打齊國時,發現這處盛景河灣,最適合囤兵生息,休整待戰。然令上王莊人扼腕嘆息的要數黃石關了,昔日的關隘,被攔河建壩,從此世上再無此關,黃石關遺址永遠掩映在了一片綠水中。萊蕪境內齊長城沿線,重要的交通路口有四個大關,自西向東為天門關、錦陽關、黃石關和青石關,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間的重要通道。便於南北鄉民進行商業往來、文化交流、日常貿易。錦陽關又名通齊關,因嶺上繁花似錦,故得其名,它位於雪野街道娘娘廟村北,是齊魯兩國間的陽關大道,現為萊明路。黃石關又名王陵關,俗稱閣子,因關前左右各有黃石崖和王陵廟得名。東接長城嶺,西倚險峻的黃石崖,黃石關是萊蕪境內長城中路的一處重要關隘。老百姓有“走過九關九口,不敢從黃石關走一走”的説法,足見黃石關的險要。因時代久遠黃石關被毀,已了無蹤跡,據説建造樣式似錦陽關。傳説秦朝軍隊在此攻打齊國,久攻不下,於是秦王嬴政大怒,親自帶兵攻下了關隘,於是當地有了上王莊,有了贏汶河。如今的這條大路,以前曾是青石板路,是齊魯古道上重要的茶馬古道,販馬、販鹽、販茶的商人來來往往,絡繹不絕。這條古道,究竟走過多少風流人物,見證過多少車馬喧譁、繁華勝景,只有汩汩流淌着的嬴汶河源頭知道,只有從嬴政灣吹過的河風知道,我們感嘆人世間滄海桑田的變遷,也深深地為上王莊村“秦皇古道”遺蹟及與孟姜女有關遺址保存完好欣慰,我們更欣慰的是2014年,“孟姜女傳奇”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上王莊村建有規模最大的“齊長城黃石關孟姜女民俗文化博物館”。汶水湯湯,流水不息,一場脱貧攻堅戰,讓長城嶺山清水更綠,讓黃石崖河水更加清澈,讓上王莊村舊貌換了新顏。

《管子·輕重丁》雲:“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歷經滄海桑田,齊長城留下大量歷史古蹟,形成了一條獨特的文化紐帶。如今,這一珍貴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用心的呵護。伯益是贏姓的先祖,也是一位聖賢。伯益亦作伯翳等,又名大費。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虞夏之際的一位重要歷史人物。舜時伯益與大禹同朝為官,因善狩獵與畜牧,被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並被舜賜姓嬴,嬴地為其封土。大禹繼承舜的王位後,伯益又輔佐大禹治理水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鑿挖水井。

大禹治水成功,帝舜賞賜玉圭於他。大禹説道:“並非我一人之力啊,多虧有伯益輔佐我啊!”

帝舜道:“伯益啊,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賜你黑色旗旒,賜姓嬴氏,你的子孫將來必定興旺!”作為萊蕪八大景之一的“汶水西流”,汶水兩岸是伯益後人墾農放牧休養生息的地方,也是萊蕪的一條母親河,萊蕪境內的這條河流,源頭之一就是上王莊村的黃石崖汶河源頭,隨着生態環境的治理,這條河流河道寬了,河水清了,兩岸的人家因着這條河的福澤,享受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的美景,一提到汶河便生出一種自豪感,這是家鄉的河流,這是條不息的河流。汶水向西流去,不捨晝夜,直奔東平湖,入黃河後進入大海。而作為源頭的黃石崖下的河水,卻那麼謙遜,默默地展現其本色。潺潺!清澈!裹挾着一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納百川而歸海,這不正是我們中華民族作為龍的傳人堅韌不屈的精神寫照嗎?

據悉,在“首屆中國(萊蕪)嬴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全國專家學者雲集萊蕪研討會得出結論:萊蕪為“伯益封地嬴秦祖裏”。

2013年3月,國務院核定公佈萊蕪“嬴城遺址”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1月,“中國·濟南第三屆嬴秦文化暨中華嬴秦文化園規劃研討會”召開。秦始皇先祖在萊蕪,這一史實,為濟南文化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姜女泉,“齊長城兮黃石關,廟字教閣有聖仙。孟姜故里美名譽,贏汶源頭姜女泉。”。姜女泉位於鳳凰山齊長城顏門關以南約200米處,泉上砌有石欄,井深約5米,泉邊建有一四角亭遊人可到此休憩,故稱姜女亭。關於“姜女泉”名字的由來,傳説孟姜女千里尋夫,一路上飢渴勞累,暈到在泉邊,醒來後飲過此泉之水重新踏上尋夫之路。此泉救過孟姜女之命,當地人便把它叫做姜女泉。

在黃石關水壩下面,孟姜女墓就掩映在一片綠草翠柏中。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範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為之崩裂,露出範喜良屍骸,孟姜女於絕望之中投海而死。“孟姜女哭長城”是我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説故事之一,在我國廣泛流傳。

在西漢史學家劉向所著的《説苑》和《烈女傳》兩本史書中記載:“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赴淄水而死”。因此,一般認為孟姜女哭長城應該哭的是齊長城。關於這一點,上王莊村的老書記向我們舉了好多例子,又在博物館還有許多他走南闖北找到的許多力證。

老書記範玉祥自稱是範喜良的後人,每年的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村民們都舉辦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動,紀念這位忠貞不渝的孟姜女,他們的愛情故事也代代相傳,成為堅守愛情的楷模。

“孟姜女傳奇”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齊長城黃石關孟姜女民俗文化博物館”的建成,範玉祥老書記功不可沒。他自籌資金,走南闖北,拜訪權威學者,收集資料,所經歷的挫折艱辛,亦是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從博物館出來,範玉祥的身影高大起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如果沒有一片痴心,熱心,沒有領頭羊擼起袖子加油乾的精神,就沒有上王莊村的今天。“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不跪的模樣,愛你對峙過絕望,不肯哭一場”“ 誰説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我站在“仙女坊”下,眺望博物館上面城牆樣式的垛口,高山仰止,我感嘆:範玉祥,你就是上王莊村的勇者!

村莊,上王莊村,在七月也涼風習習。走過村頭的那棵大樹,石板路就寬闊起來,牆是拐彎抹角,滿是青苔的石板路讓我們疑似到了江南,江南煙雨,撐一把油紙傘走在上王莊的石板路,我想象着上王莊的春天一定是飄着丁香花香味的,而有桃花的地方也一定是上王莊村了——因為我看到這棵結滿青青桃子的桃樹了。上王莊村,是個處處充滿紅色印記的村子,抗日古井,清同治年間解朱氏,樂善好施,傾一家之資,為村民鑿井,然在1938年至1945年先後被侵華日軍破壞三次,把轆轤放在井裏,放火燒掉井房,不讓村民救火。歷史是不能忘記的,

村裏還完整保存溜川縣武工隊原址和第四支隊兵工廠原址,彈棉花房原址。上王莊村,石牆,石屋,石衚衕原始古樸,在衚衕裏幾個老人坐着乘涼,安然祥和的神態,和村落那麼相配。這就是山裏人啊,他們和村莊相依相守了一輩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經完全和村莊融在了一起。每逢節日,外出的青壯年也都回家,和老人們一起祭拜先人,他們把孟姜女供奉成仙女,恪守着矢志不渝的愛情觀,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構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至今村民還保留着十月初一送寒衣的風俗,他們建成博物館,把孟姜女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行走在上王莊村的石板街道上,我們看到一家人在大門廳裏吃餃子,他們表情恬淡而又安然,脱貧攻堅戰,已經使上王莊村走上了小康路,過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我走在上王莊村開滿紫薇和玫瑰花的街道上,沐浴清涼的河風,一首毛澤東的《沁園春》湧上心頭: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壹點號 冷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30 字。

轉載請註明: 上王莊村——一條河流與村莊的記憶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