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商號大盛魁佔了半座歸化城
“一個大盛魁,半座歸化城。”擁有260年曆史,行商享譽天下,大盛魁是最負盛名的旅蒙商號,被稱為“草原第一商號”,締造數箇中國商業史“創舉”,它不是一個人的輝煌,而是一代又一代晉商的接力,更是晉商從無到有開拓的“商業帝國”。
11月25日,採訪團一行來到大盛魁文化產業園,想象着當年大盛魁盛況,思考着晉中為何為晉商故里,晉中祁縣、太谷和平遙商人“執中國金融牛耳”,他們從古至今延續的商脈與商魂何在。
當地文化名人曹建成介紹,歸化城裏十六大商幫中有十三幫是晉商,祁太幫和平遙幫實力最雄厚,忻代幫數量也佔據不少,其中祁太幫經營的“大盛魁商號”是當時內蒙古最大的旅蒙商號,壟斷北方生意,更將商業版圖橫跨亞歐大陸,率先做着對外貿易。
如今,大盛魁古蹟保存並不算多,當地政府也試圖重塑大盛魁輝煌,延續商脈,打造相關文創產業。
三個窮小子口外討生活 志創“大盛魁”
走嘞——亞布達(出發),從漢語到蒙語吶喊的出發,都有一種腔調,也是萬里茶路上的“晉商號子”,給商隊打氣,給家中故鄉寄思念,給未來前方傳信號。
靠着一峯峯駱駝,一條條生命,一代代人們的接力,大盛魁歷任掌門都是商界精英傳承,商德、商道、商經至今受用,一座晉商老字號從清朝創業到民國1929年歇業,歷經風雲,直到1946年才徹底散夥,永存了商界神話。
“大盛魁”創立之初,其實並不是那麼順利,它是三個晉中窮小子口外討生活的“際遇”。
沒有過硬的背景,沒有豐沃的土地,生活窮困潦倒。山西太谷武家堡王相卿、祁縣張傑和史大學隨軍進入草原,做起“丹門慶”即貨郎擔,肩挑軍隊供應小商品,謀求着生路。
戰事結束後,很多商販和農民都返鄉,王相卿卻執意留了下來,當生意有所好轉時,他又將張傑、史大學請了回來,王相卿、張傑和史大學一拍即合,在殺虎口創立了“吉盛堂”。
他們從中原帶一些煙草、鹽、茶磚到草原,又從口外換回皮毛貨。做軍隊貿易的貨郎擔很多,這三人卻成了大業。坐地行商,三個人都會擁有商號的一份股份,並開創了晉商對蒙的易貨貿易。
久而久之,蒙古人開始“一日不可無茶飲”,晉商也將珍貴的口外皮貨帶到中原打響名聲。後來,王相卿、張傑和史大學將商號更名為“大盛魁”。在王新民導演的電視劇《大盛魁》裏,講述大盛魁名字的意義就是指做大、做強、做第一,電視劇場景裏三位創始人有着願景、立着長志。
大盛魁將茶磚為媒鋪的道路,逐步延伸。從故鄉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南下福建制茶販茶,北上商貿延伸到俄羅斯,開拓出一條國際商道。旅蒙晉商巨頭還留下“大盛魁”過年喝稀飯,以及喇嘛留下銀兩沒再回來的“財神股”傳奇故事。
讓利救市 拯救歸化城近300家商號於危難
一條扁擔、兩個貨箱、一塊石頭、一碗稀飯……這是大盛魁宗祠前擺放的四樣傳家寶。隨團專家田建介紹:其實,大盛魁傳下來的最關鍵的是“商業經”,主要是企業制度,有合夥制、股東制,還有最早跨國商業的典範。
“貪心惹禍,十分仍不滿足人生大病;舍利招財,一味就學吃虧乃處世良方。”這是一副與大盛魁相關的對聯,大盛魁三位創始人打破中國古語“三人成蟲”説法,也打破了“同行是冤家”的古語,建立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將草原賒賬、印票業務等生意日漸做大。
當地文化名人樊肅成介紹,三位創始人各有特點,張傑能言巧説精通蒙漢俄三國語言,史大學精打細算,王相卿天生對商業敏鋭。
太谷人王相卿肩膀上有道“疤痕”,力氣很大,曾在殺虎口附近做過苦工,人們也會習慣稱他為“王二疤子”,在旅蒙商裏他是一位真正的“商界領袖”。
從小商小販到商業大佬,王相卿超前的商業眼光,創下“從無到有”的商業版圖。都説慈不掌兵,義不經商,大盛魁卻憑藉“義”,做到富可敵國,商通天下。
面對茶葉壟斷競爭,為救歸化城近300家商號危難,王相卿不惜讓利平價賣出,沒有將小商小販逼上絕路。學徒工為了利益準備反水,掌櫃被利益驅使準備帶夥計們“跳槽”,王相卿都不動聲色,以退為進破局,以誠待人,將人心作為最值得投資的買賣。
當競爭對手深陷困難時,王相卿不計前嫌,將眼前競爭對手只是作為“老鄉”對待,依舊舉義救市,給他讓出最大空間,讓對方活下去。
草原上做買賣,靠的是人。王相卿生意經裏,同行也是同鄉,幫扶打天下才是出走口外討生活的山西人們合力做的事情。
鼎盛時期,大盛魁商經營範圍“上至綢緞,下至葱蒜”,並持有清政府的營業執照即“龍票”,從業人員連同僱傭的牧民,有六七千人,一萬六千多峯駱駝。有人形容,大盛魁銀元寶可以從庫倫(即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擺到北京,這在中國貿易史上極為罕見。
繼承人“難選” 首創設置“永久身股”
大盛魁從創始之初就註定不凡。從三人創立,到代代相傳,每一任掌櫃都是卓爾不凡的商業奇才。大盛魁總號從烏里雅蘇台搬遷到呼和浩特,更是影響造就着一座城。
如今,大盛魁位於玉泉區,當地的人們仍以大盛魁記憶為驕傲,創建許多與之相關的文創街、酒店、茶業等。其實,從大盛魁創業記載,可以看出晉商商幫的管理制度。夥計和掌櫃都需要熬年限,學習生意、語言、養拉駱駝等技能,行走漠南漠北。
大盛魁建立了完善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以誠信契約構建着客户數據庫,同時不忘社會責任,為當地百姓做着貢獻;實行“一本一利”,免去客户因長期還不上欠款而需支付的高額利息;創建公司制、股份制、合夥制,也是最早的跨國貿易雛形。
在大盛魁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人人都有出頭的機會。整個商號規章制度裏,每年都會吸納一部分紅利作為財神股裏的風險金,創始人只能獲取三年一分紅的頂身股,學徒會根據能力大小分到頂身股,這也是現代企業裏的“員工股份制”。
同時,他們還創立了“狗股”。樊肅成介紹,當時狗為大盛魁駝隊行商做出了重大貢獻。大盛魁不準殺狗,還有專人飼養,把狗和掌櫃一樣看待,給狗頂一股生意,這也是晉商鼻祖的寬厚仁心。
當三位創始人相繼離世時,他們開拓了外姓人繼承商號的先河。大盛魁不是姓王、史、張,而是姓“大”。歷史上,大盛魁大掌櫃都是商業奇才,右玉殺虎口人秦鉞接管大掌櫃時,救災牧民,給他們提供乾草,對大盛魁的組織、制度、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做出巨大貢獻。他信守承諾為三位創始人設立永久身股,後又照顧基層員工頂身股分配,改財股,將企業制度更加完善。
呼和浩特著名作家鄧九剛在《大盛魁商號》一書中所寫,三個生意人合夥做買賣開始,就形成了股東制雛形,後又形成了股東大會制度
駱駝商隊行走萬里茶路 民族融合對外貿易之道
大盛魁歷任掌櫃和夥計中,祁縣人最多;大盛魁的“相與”即交易與金錢往來者,也是祁縣人居多。當時祁縣當地至少一半家户從商,後來形成了晉商勁旅——祁幫。鄧九剛曾將呼和浩特梳理為召城—商城—駝城,晉商也是駝商、旅蒙商代表,還是晉中故里祁幫為主力支撐的代表。
呼和浩特有代表性的駱駝村,匯聚着養駱駝、拉駱駝的人,在祁縣也有着聞名於世的駱駝村。大盛魁當時作為最大的旅蒙商、駝商,駱量大、駝點廣,運輸駝隊從歸化城到烏里雅蘇台比別的駝隊用時短,僅兩個月就可到達。
萬里茶道上晉商們行走的軌跡,以茶為媒,做生煙、雜貨、糖酒、炒米等行業,靠的是持儉勤奮,除了肯吃苦,便是能吃虧,擁有着商業大局觀。
田建講述,其實駱駝商隊還有一個最關鍵的貢獻,那就是漢、蒙、滿、回等各民族攜手並肩,真正的經濟貿易往來之道。晉商開拓國際商道,多民族以信用為背書,政策親民,誠實本分,講究契約精神,才是做生意最好的通道。
呼和浩特僅存的“晉商巨賈老宅”
如今,在呼和浩特舊城印跡裏,還可以看到山西票號支號“日昇昌”,當然,更有被稱為旅蒙商“三大號”創下的大盛魁、元盛德、天義德。
採訪團一行來到呼和浩特玉泉區小召后街35號,找到了元盛德舊址,也是當地僅存唯一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築。幾經易主,宅院主人都與山西淵源至深。
從經商到經營,從販茶到製茶。元盛德開設早於大盛魁和大義德,多種經營皮毛、藥材、百貨等,養育牲畜、倒賣牲畜。元盛德在烏蘭海、扎哈慶、討號子等地有着駝場,將養殖場設在內蒙古、蒙古國等地,可以想象當時生意之大。
烏里雅蘇台是大盛魁發跡的地方,科布多則是元盛德起家的地方。元盛德創始人是山西祁縣人段泰,將東家和牧民利益捆綁起來,把草原上駱駝和羊為代表的畜牧生意逐漸商業化。
現在,元盛德屬於私人民宅不對外參觀,他的主人老遲和三元先生都是“呼市通”,對古建、文物、古蹟十分着迷的資深玩家。遲先生介紹,當時自費接管元盛德宅院,主要就是想要將它保留下來,這些都是呼和浩特最古樸、最寶貴的文化活物。這些年,段泰後人還曾從祁縣陸續來到元盛德合影留念。
對元盛德進行修復的時候,遲先生多次跑到山西,研究山西晉商建築風格,聘請山西工隊到呼和浩特,對元盛德老宅進行合理化修復,最大可能性保留着古建遺蹟,採用土包磚的方式對古牆進行保護。
走入元盛德一處門楣上,石雕着“務本”二字,三元介紹這也是當時祁縣晉商留下來的精髓,腳踏實地立本立商。當時,晉商先輩們大多數都是以“租房”為主,在外經商風險很大,元盛德、大盛魁在蒙的夥計都遭遇過被大量殺害的狀況。晉商在外,故鄉寄放着心中渴求的安全感,大量晉中商人發家致富後都是返回山西買地置家,所以元盛德並不像喬家大院、曹家大院佔地面積大。
福字照壁、院內備受人們呵護的“暴馬丁香”……元盛德四合院處處小而精,精而巧,建築風格佈局以及寓意都保留下來。
三元帶領採訪團參觀一處壓水古井以及葫蘆形狀的特殊古井。三元介紹,當時晉商以及老呼和浩特人們都喜歡去四眼井打水,玉泉區舊時不僅是光景好,還有那些原生態質樸的生活方式,也成為現在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