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縣古城,位於宿州城區南20公里處,現屬於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政府坐落於此。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文化遺蹟密集。2000多年來,蘄縣人民口碑相傳,許多歷史故事至今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據傳,宿州城的城牆就是用蘄縣古城牆的磚頭堆積起來的,人們從蘄縣排成一條長龍直到宿州,把一塊塊磚頭通過幾十萬人手手相傳,一夜之間就傳到宿州。這就是人們口碑相傳的“夜傳南徐州”的故事。因為宿州在徐州之南,歷史上稱之為南徐州。
蘄地,在西周分封諸侯的時候,設立了諸侯國,國王稱範王。蘄縣古城境內的邢莊子西頭,傳説是範王的金鑾殿位置。民間關於範王的傳説有很多,如蘄地家喻户曉的棗圪針的故事:相傳在蘄縣城的南城牆上,生長着許多的棗圪針樹,這些棗圪針,容易劃破衣物和劃傷人。有一年範王的王后出遊,來到南城牆上,不僅衣服被棗圪針刮破,手也被棗圪針扎出了血。一旁的範王很心疼,就指着這裏的棗圪針樹説: “棗圪針呀,以後往下長,就不會傷到人了”。因為範王是金口玉言,棗圪針從此果真都向下長了。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一一大澤鄉起義,就發生在這裏,大澤鄉當時隸屬於蘄縣,蘄縣是陳勝、吳廣起義攻克的第一座城池,首戰告捷,鼓舞了起義軍的士氣,壯大了起義軍的隊伍,為摧毀暴秦統治準備了人力資源。
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曾駐軍蘄縣城周邊“七十二連營”內,養精蓄鋭,廣招賢才,並登臨觀星台觀察星象,預測戰爭的時機。垓下一戰,項羽全軍覆沒,劉邦最終建立大漢王朝。
這裏還是歷代一些名人賢達的故里。如:陳勝就是蘄縣大澤鄉鐵棍陳村土生土長的虎膽英雄,留有名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東漢的著名仁義之士——趙孝是蘄縣東門人士。漢順帝時期的太尉施延、明初名將康茂才、明朝吏部尚書袁隗、明神宗萬曆皇帝的老師袁允漢等都是蘄縣這塊熱土孕育成長起來的。
在蘄縣古城內外及其周邊,有眾多的名勝古蹟,如西上行、東上行、橋上閣、魚趕集、觀星台、金鑾殿、二龍戲珠、隱王廟、象窩、古戰場、七十二連營等等。由於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等諸多原因,至今所能留存者為數不多。
西上行(航),位於蘄縣老街南頭,沿澮河北岸向西約100米至200米處,是一處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址面積約有1000平米,上面疊加着各個時期的生活遺物。自新石器之後還發現有西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先民的生活遺蹟。過去陸路交通不便,交通以水運為主,河流是古代運輸的大動脈。古代先民多傍水而居,西上行遺址就位於澮河北岸。澮河是一條天然河流,寬闊浩瀚。這裏曾經是蘄縣城南延續數百年的碼頭,因而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貨物集散地,形成一定的行市。故稱作“行”,即隨行就市。又稱為“航”,據説貨物都是船舶從這裏運出運人,出航歸航而來,所以西上行也叫西上航。
觀星台,位於蘄縣大街北頭,內城東南角。其下用土夯成高台,台上有閣樓一座,閣內設有觀測天象的古老儀器。閣樓上有一木製圓台,人可以站立在圓台上觀星望月,據説此台建於西周末年諸侯國時期。
為備垓下之戰,劉邦駐軍蘄縣時,經常與軍師一同登臨觀星台,觀測星象,預測天氣。有一天劉邦觀星迴來,下令軍民備足一月的柴草,眾人不解其意。蕭何問曰,大王,這是為何?劉邦説,天機不可泄露!依令照辦即是。果然沒兩天,秋雨連綿,一直下了一個多月。這個故事,後代也有古詩佐證。詩日:澮水滔滔西北來,漢王基業步雲開,蓋世英雄今已負,空留昔日觀星台。
隱王廟,位於蘄縣集澮水南岸的戴庵村,與蘄縣古城隔河相望。廟內塑有三座神像。中間是陳勝,兩邊分別是吳廣和葛嬰(符離人)。傳説陳勝、吳廣起義後期,秦二世派大將童郢率軍攻打,起義軍節節敗退,陳勝曾逃入此廟,躲過了秦兵的搜捕。後來人們為紀念陳勝這位本鄉本土的草莽英雄便集資建廟,因蘄縣一帶一直稱陳勝為隱王,故名隱王廟。隱王廟之事,也有古詩記載:隱王廟建澮河南,中塑陳吳各大賢。立志犧牲除暴秦,敢為黎庶棄華年。
象窩,位於蘄縣古城西徐橋南靠近澮河的地方。傳説在範王執掌蘄縣時,交趾國(今越南境內)貢來一頭大象。大象是熱帶動物,喜水源充足之地,範王就遣人把大象散養於縣城西門澮水岸邊。大象擅掏洞戲水,河灣一帶被大象掏了許多窟窿,人們便把這一帶稱為象窩。象窩周邊水草豐茂,岸柳成行,河灘上白鷺與仙鶴成羣。尤其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登上西南城牆嘹望象窩處,風景宜人,漁舟唱晚,心曠神怡。有古詩云:往事如煙歲月寒,賞今懷古意纏綿,千秋勝蹟知多少,象去窩空不復還。
蘄縣古城歷經2000多年,古城的夯土城垣大部分尚存,蜿蜒在蘄縣新城西、北、東三面,似乎在述説着蘄縣古城的暮雨今昔……(資料來源於民間傳説)
壹點號 楓葉文集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