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人日常生活系列一】古代人冬天怎麼取暖

由 伯國平 發佈於 休閒

下雪了!
今天一早起來一刷朋友圈,
全國各地都在下雪
昆明、西安、南京、武漢、江蘇、合肥……
又到了南方小夥伴羨慕北方小夥伴的季節了,
在南方的豔陽裏瑟瑟發抖的南方朋友們是不是想到沒空調的古人比自己慘,心裏就平衡一些了?
你可別以為沒空調、沒電熱毯的古代人就靠抖,
其實,古代人的取暖方式比我們想象的牛得多!
皇家中央空調——
【温室殿】
漢武帝時建立了一座温室殿,位於前殿之北,冬天時供皇帝居住,在殿內設有各種防寒保暖的特殊設備。《西京雜記》記載:“温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 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 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着西域毛毯。”
【火牆】
古時宮廷建築師們還想到了一種方法,很像現代的暖氣,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外阻高內阻低(熱阻),通熱入牆取暖。

這兩項都是大工程,只有皇家貴族才能住得起。除了住的地方講究,還有一些用來取暖的小物件就是放在今天,取暖效果也是一級棒!
【燻爐】
看宮廷古裝劇時,都能看到大宅屋子進門處回放一個鼎狀的東西,那就是燻爐。燻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類似於我們現在室內烤火的炭爐,利用炭熱來散熱。
【手爐、足爐】


古代的“暖手寶”——手爐。爐子裏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包裹縫製精美的布罩。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又被稱為“暖手爐”或“火籠”。看過《甄嬛傳》的都知道~
有暖手的就有暖腳的,足爐比手爐大一些,用錫或銅製成的一種扁瓶子,裏面灌熱水,主要用來焐腳,既可隨身攜帶,也能放入被窩中。這兩樣東西差不多就是咱們現在的熱水袋了!
這些取暖的方式也只能是貴族與皇帝享受得起,對於普通的百姓來説,都是奢望。
大多數百姓如果有點條件,會在家裏置一些簡易的火炕。這與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東北地區的火炕並不相同。開始人們是壘土為洞,支撐天然石板,在裏面點火後也可以防止火光竄出來釀成火災,後來人們將其與做飯的鍋灶相連通。
條件好一點的人家有時會選擇在壘出的土炕裏燒些炭取暖,為了防止中毒就會再弄一個煙囱,將炭煙排除,不過百姓們也只能是做個簡單的裝置,比起皇帝的壁爐與火牆差得太遠了。


大家都知道冬天喝熱水,吃火鍋可以禦寒,古人同樣有方法——
圍着火盆享牛羊
古人為了禦寒就會選擇在冬季吃一些養生的食物來補充熱量。平民一般會用鬲,貴族則用陶或者銅鼎來烹調食物,雖然材料不同,但都是在器皿下通過柴和炭生火,做出來的食物有點像我們今天吃的火鍋,或者是燉菜。
在食物的選擇上,會挑一些性暖的,比如生薑、羊肉和狗肉等。除了吃以外,人們還會飲酒抗寒保暖,當時的人們早已發現了酒的這一特點。
一直覺得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境界絕佳。
縱觀歷史,在取暖這樣的事情上,也是分三六九等。有錢的人可以挑炭的成色,使用精心製作華麗的器具,而窮人就只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寒的士子們也只能藉着“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詩句,發發牢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