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瑞鶴圖》是否帶來了祥瑞
這是宋徽宗的《瑞鶴圖》局部(12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翟翔 攝
新華社瀋陽12月21日電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正月十六,時值上元節次夕。都城開封張燈結綵,煙火升騰,皇宮正門宣德門前更是光彩爭華。
忽然,一羣仙鶴翱翔空中,鳴聲悦耳,盤旋良久,向西北飛去。人羣仰首瞻望,驚歎稱奇。
此時,宋徽宗恰至而立之年,元宵仙鶴來儀,他覺得好似上天對他“統治有方”的嘉許,就親自提筆描繪這番景象,留下傳世之作《瑞鶴圖》。
跨越九百多個春秋,2020年12月,《瑞鶴圖》出現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瑞鶴圖》在唐宋八大家最小的蘇轍離世當年繪成,此次展出意在鋪墊當時宋文化的底色。”副館長董寶厚介紹,宋徽宗一生繪畫作品眾多,流傳至今全球可能僅有包括《瑞鶴圖》在內的三件作品為其親筆所作。
人們流連於精美畫作,更神往於背後故事。《瑞鶴圖》誕生時,宋徽宗治下的北宋並不寧靜。1101至1105年,河南地區連經蝗災;1108至1110年,湖北地區遭受乾旱,棄子者“不可勝數”;1105年,奸臣蔡京的爪牙開始通過蘇州應奉局搜求奇花異石,用船運入開封,號稱“花石綱”,江南怨聲載道。
1102年起,宋徽宗數次下令在皇宮及全國立元祐黨籍碑,將反對新法的蘇軾、蘇轍等列為“奸黨”,並毀禁他們的著作。
假幣氾濫、通貨膨脹亦不斷加劇。宋徽宗在1111年的詔書中承認:“錢益輕,物益重,公私受害,不可勝言”,稱百姓因此“流移失業,不得以相生養。”
1112年,仙鶴來儀,令日夜期盼祥瑞以保皇位穩固的宋徽宗喜不自勝。畫面底部,他在象徵至高皇權的宣德門主樓以及兩側朵樓屋頂描繪祥雲縈繞,隱約透着紅色。畫面中上方,朗朗藍天裏的仙鶴飄逸靈秀,分佈基本左右對稱。
“宣德門正上方羣鶴環繞的中央位置,四隻鶴的飛行朝向組成一個璇璣的形狀,這是道的象徵。”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研究員談晟廣認為,崇奉道教的宋徽宗以此構思表明自己“受天明命”。
事與願違。1127年,靖康之變,宋徽宗被金兵俘虜北上。北宋滅亡,《瑞鶴圖》不知所蹤。在元、明時期短暫出現後,它於清乾隆年間納入皇家收藏。清朝滅亡後,《瑞鶴圖》被末代皇帝溥儀偷運出宮,輾轉收藏在長春偽滿洲國皇宮。抗戰勝利前夕,溥儀倉皇出逃仍不忘帶走這件國寶。
1945年8月17日,溥儀在瀋陽為蘇聯紅軍俘獲,《瑞鶴圖》被我軍收繳,成為遼寧省博物館今日鎮館之寶之一。
《瑞鶴圖》完成的1112年,蘇轍逝去;也就在這一年,宋徽宗將蔡京召回開封,再次任為宰相。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朱剛説,蘇轍晚年遭受打壓,深居簡出,極少見客,朝廷雖對其逝去“良深震悼”,但三蘇文集仍被禁止流傳。
今天,我們有幸於九百餘年後的這場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中,近距離感受蘇轍等先賢帶給中華文脈的滋養。
1135年,宋徽宗卒於位於今日黑龍江哈爾濱的五國城囚所。而今,他筆下的這羣仙鶴光彩依舊。不知宋徽宗的最後時光,可曾想到1112年遇見它們的那個元宵次夕,又可曾悔恨自己奸賢不分呢?
明朝初年,《瑞鶴圖》此時為蜀王朱椿珍藏。僧人來複奉命在畫上所題的最後幾句話似已回答此問:“一朝中原成永訣,五國城高卧風雪。此時老鶴如可呼,便欲騎之上天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