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田藴章: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方面,應該説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由 宿秀榮 發佈於 休閒

沿着歷史長河順流直下,皆可見不計其數的書法大家璀璨於歷史的身姿,他們的作品歷經歲月變遷流傳至今為後人所瞻仰。時至今日,我國依舊有着一位位繼往開來、技藝精湛的書法藝術大家,而歐陽中石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名字亦將因其成就而載入史冊。


一、“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師承於吳玉如先生,自他的書法作品當中常見得吳玉如先生的影響。而吳玉如先生的書法則是為世人所推崇的,例如啓功曾言,“三百年來無此大手筆,自董其昌後無第二。”那麼作為得其真傳的弟子,歐陽中石的書法亦是為世人所稱讚,他的書法清新高雅、沉着端莊,曾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


因此,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界的成就是許多人難以企及的,而他的聲名亦不僅限於書法界,在整個社會之中都是頗高的。俗話説“人怕出名豬怕壯”素來人紅是非多,愈是聲名壯大之人因而招致的點評論述越是不計其數,其間除卻有理有據的對比之外亦有着毫無根據的詆譭,除此以外,人之本性當中的好奇心是可怕的。尤其是中國當代之人,在瞭解到一個人、一件事之後並不會就此終止,儼然呈現着要把一個人祖祖輩輩都瞭解透徹的趨勢,給當事人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響。求知慾固然是好,但是凡事過猶不及。而歐陽中石先生便是這些“名人”之中的一位,他曾被人認為是“不懂書法的書法家”,除此以外亦有着許許多多評價。而在這些評價之中,尤以田藴章先生之言最為有根有據且客觀,他説“歐陽中石先生在書法方面,應該説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那麼究其根本,這句話由何而出?


歐陽中石先生的聲名源自於多個方面,包括他的書法成就、邏輯學、戲曲藝術等多有涉獵。即便是在書法成就本身上亦是能夠看出其中端倪。他在書法一途上的成就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在於書法本身,其二則是他對於整個社會書法事業的貢獻,後者佔據其中絕大部分。作為書法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先生對於中國現代書法教育體系的創建產生了極其重大的推進作用,先後培養出一大批的書法專業人才,對於學科發展以及中國文化教育事業有着重大的貢獻。就相較於一位老師,他並沒有考入名牌大學,但是卻培養出一大批的優秀學子,推動了社會的多領域發展,那麼這位老師亦是居功至偉的。


而其中的教師形象儼然可以將歐陽中石先生代入其中,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相較之下他亦有着“創建學習途徑”的功勞。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他的書法就不值一提,只是相較於他書法教育事業的成就,其書法本身略顯羸弱罷了。歐陽中石的書法本身確實在當代屈指可數,但是相較於那些足以被載入史冊的大家是存在着明顯差距的,而與他的授業恩師吳玉如相較亦是如此。但是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價格卻是要遠遠超出吳玉如的,究其原因便是聲名所致。因為相較於整個社會而言,歐陽中石的知名度或許要更勝過其師吳玉如,那麼由此也就塑造了田藴章口中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那麼綜合來看,田藴章所言是有道理的,因為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成就,關鍵之處在於“成就”二字,而非書法本身,他所享有足以載入史冊的聲名,單單與其書法水平相較來看確實顯得“名不副實”。不過從整體而言,歐陽中石先生確實是實至名歸。因而客觀的多角度看待事物便顯得尤為重要,俗話説“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亦是此理。單單從表面來看,我們面對一個可憐之人便心生同情,那麼“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除卻天災所致,往往可憐之人皆是存在着一定的咎由自取的成分。當代社會但凡身體健全的成年人普遍可以憑自己的雙手填飽肚子,但許許多多深陷於貧苦當中的人皆是不肯努力付出所致。那麼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看向歐陽中石的書法作品之時,聯繫到他的聲譽必然抱有極大期望,但是卻發現“名不副實”,但是在瞭解到其聲名組成部分之時自然也就釋然了。


二、自認書法“無出其右者”與此同時,作為當事者對於這些評價歐陽中石先生又是如何看待呢?而對於他書法相較之聲譽上的不足又是作何觀感?從田藴章口中可知,歐陽中石先生對於這份聲名顯而易見是不在意的,因此外界的諸多評價於他而言是難以加諸於身的。在歐陽中石的眼中,他淡泊名利,不為外物所困擾,自比為教書匠認為自己對於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作為一名教師這個身份。與此同時,他也幽默的開過一個玩笑,他曾説自己的説法“無出其右者”。當然並非字面意思那般狂妄,見過歐陽中石先生的應該都清楚其右眼看起來並不正常,正是因為眼疾的緣故,以至於歐陽中石先生在一次病倒之後是無法向右看的,因此他所謂的“無出其右者”是因即便有比他更好的,他也看不見的意思。


因此歐陽中石先生的之“德”是真正能夠配的上這一份聲譽的,堪稱是一位德藝雙馨的書法藝術大家。至於這份聲譽,對於素來不渴求於名利的歐陽中石先生而言,由此看來令人反而有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畢竟推崇與貶低兩者總是如影隨形,相較之下普通人的肩膀上反而輕鬆的多。而聲名過於沉重亦絕非好事,正所謂人生在世所圖不外乎“名利”兩者,而名與利之間亦皆有着相應的“腐蝕性。”金錢能夠腐蝕一個人的靈魂,動搖其初心,更改其志向,令其做出往日裏難以想象的事情,然而依舊為世人趨之若鶩,甘心為之赴死,而“名”亦有着這般魔力。


歐陽中石能夠置身其中依舊淡薄,對於自身的不足之處依舊保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與定位,源自於他本身良好的道德素養以及寵辱不驚的心態,而若是換成另外一個人或許就要因此而消亡。而相較之下,大多數人並不能準確認知到一份聲名抑或是地位,除卻表面光鮮亮麗之外,背後亦是極具危險性的。首先,便是權威性,想要維持這一聲名必然要時時處處尤為嚴謹,一旦有所出錯,必然聲名地位崩塌,為人所唾棄。其次,“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令其瘋狂。”當一個人缺乏對於聲名的準確認知,而坐擁名不副實的聲名之時往往是容易“昏庸”的,周圍不計其數的追捧聲音極具迷惑麻痹性,而當你沉醉其中的時候,必然會因盲目自大、心理膨脹而出現致命的錯誤,因此而一朝被打回原形。説來有趣,往往這時候那些回過頭來罵你的人,多是之前捧你的人,這也就是所謂的捧殺。


因此,無論人生走到何等地步,尤其是一帆風順之時,卻更要小心謹慎。因為人生之中的安逸,往往代表着暴風雨之前的寧靜,同時對於那些外界的褒貶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那些誇大其詞的人毫無疑問是在害你的,一定要加以提防,不可亂了心智。人生不易,過好一生更為不易,但是有一點必不可少,就是如同歐陽中石先生一般的,不要過於在乎旁人的目光,對於自身保持一個清晰準確的定位,繼而腳踏實地,憑藉自身的真才實幹去開闢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