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瓷枕,古人的“消暑神器”

文物志|瓷枕,古人的“消暑神器”

隨着盛夏的到來,高温天氣令許多人叫苦不迭,緊緊“抱着”空調、風扇不鬆手。而在古代,沒有奢侈的“避暑行宮”,遇到這樣炎熱的天氣,人們是如何避暑的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消暑神器”:瓷枕。

這件現存於山東博物館的清道光粉彩花卉方枕(上圖),整體呈靛藍色,長方形,通體佈滿青綠色纏枝花紋與白色花朵,花瓣青白相間,花蕊嫩綠。枕面上還繪有花鳥圖,褐色小鳥立於石上,作為背景的牡丹還有粉白兩色,既有盛開之態的花,也有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枕牆有交叉銅錢孔洞,着褐色,紅色勾邊。整體花紋精美,設色豐富,豔而不俗。

據瞭解,瓷枕最早燒製於隋朝。在河南安陽,隋代開皇年間的張盛墓出土的瓷枕,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早的瓷枕實物。早期的瓷枕以小款居多,如張盛墓中出土的瓷枕只有3.9釐米長。隨着時間的推移,瓷枕也變得越來越大,唐代的瓷枕已有15釐米長,唐晚期到五代初期演變為20釐米左右,宋金時期瓷枕的長度達到了30釐米,直到元代,已經出現了40釐米長度的瓷枕。關於瓷枕大小的演變,有一種説法認為這是瓷枕從明器開始變為人們實際使用的日用品的證明;也有説法認為,早期出土的小型瓷枕實際為診脈用的脈枕。雖然説法不一,但瓷枕進入古人生活,成為一種日常避暑用品是毫無疑問的。

北宋詩人張耒在《謝黃師是惠碧瓷枕》中寫道:“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對於瓷枕的消暑功能讚賞有加,也印證了古人用瓷枕消暑的事實。李清照也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句。據考證,詞中的“玉枕”很可能就是宋代風靡的一種青白釉瓷枕。北宋中後期至金代,是瓷枕生產的鼎盛時期,產生了諸多獨具創意的造型。

從造型來看,瓷枕有非常多的種類。有中空如箱的箱形枕,後來衍生出束腰形枕、葉形枕、如意形枕等不同形狀;也有仿照人、獸、傢俱、建築等製作的象生枕,如虎形枕、童子枕、廣寒宮枕等。不同造型的瓷枕,也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在《新唐書》中,記載着豹頭枕辟邪、白澤枕闢魅、伏熊枕降妖的習俗,證明了古人對瓷枕形狀代表的含義是十分講究的。除了在形狀上下功夫,古人也多喜歡在瓷枕上吟詩作畫,有童子垂釣嬉戲、瑞獸、詩詞等題材。其中,北宋時期的一件銘文枕記載了瓷枕燒製、使用與保存方法的《枕賦》,對現代研究古代瓷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雖然造型多有不同,但幾乎所有瓷枕的側牆、枕底都留有孔,這些孔洞形狀各異,有人獸像口鼻孔、銅錢孔、花鳥孔、枕體鏤空等。一方面是因為瓷枕在燒製過程中,為了減輕枕腔內空氣受熱膨脹造成的箱體變形,工匠們會在枕箱的側壁、底部等部位開通氣孔,排放熱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人相信入睡以後靈魂出遊,所以在枕頭上設置能夠讓靈魂通行的孔洞。(大眾日報客户端記者 張春宇通訊員 馬翔宇報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7 字。

轉載請註明: 文物志|瓷枕,古人的“消暑神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