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這樣寫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閉上眼睛仔細想一想那種景象: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短短五個字,讓後來之人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黃河,全長約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同時也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因為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所以放眼望去,那可是無盡頭的“黃色”。即便如此,偌大的一條河裏,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這些淡水魚類會隨着黃河的水流直奔大海,然而問題來了,淡水魚身不由己到了海水裏,它們怎樣生活?最終又會去向哪裏?

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正所謂魚在黃河,身不由己。奔騰不息的黃河水,會夾雜着泥沙一起,把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然而海水鹽度高,根本就不適合淡水魚存活,只要在裏面待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只有一命嗚呼了。即便是要適應,那也得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顯然,直接被黃河水衝入大海的魚兒們是沒有那個機會去進化的,直接就會翻白肚。其實,這個問題魚兒們早就有了應對之策。那便是“洄游”。

洄游是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些魚類的主動、定期、定向、集羣、具有種的特點的水平移動。洄游是長期以來魚類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結果,也是魚類內部生理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必然反應。

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淡水魚通過洄游,更換各生活時期的生活水域,以滿足不同生活時期對生活條件的需要,順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動。

從研究鱘鰉魚的生活規律來看,這一活動由來已久。《水經注》裏面就有關於鱘鰉魚洄游的記錄,逆流而上甚至可以到達四川水域。如此長途奔襲,為的就是能夠活下去。

除此之外,大自然也不會那麼無情地把這些淡水魚全部扼殺掉。有一個緩衝地帶叫“入海口”,這是淡水和海水混合的區域,鹽分濃度變化無常。當淡水魚類進入到這個區域的時候,會馬上感知到生活環境的變化,就如同人類感受到危險之後會立即做出反應一樣,魚兒們會馬上掉頭,尋找淡水區域生活。

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所以,魚兒們是很聰明的,但也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生物,為了生活都不容易。洄游是一件十分艱苦的事情。很多魚兒會在途中喪命,能夠到達安全地域的魚兒們,又會馬不停蹄的繁育後代,以完成此生的使命。

在入海口如果沒有及時感知到危險,還任憑水流衝進大海,那也就只能認命了。生活沒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現場直播。要存活下去,那就只有不停地尋找最適合生存的水域,最終去向哪裏,魚兒的潛意識裏面已經有了答案。其祖先們早就選好了目的地,遺傳基因會把這些記憶帶給下一代。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6 字。

轉載請註明: 黃河每天將大量淡水魚衝入大海,它們怎樣生活?最終會去向哪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