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不辜負黨和人民羣眾的信任與重託,《北京日報》將輿論監督作為黨報的核心功能,牢牢站穩人民立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怕辛苦,不懼威脅,努力踐行黨報的初心與承諾。
犀利報道促長城旅遊業覺醒
1979年4月2日,《北京日報》3版
作為北京知名的旅遊景點之一,改革開放之初,長城是很多外國遊客來京必逛的景點。當時,曾有香港報紙批評:八達嶺長城遊覽區的服務接待工作還處於笨拙落伍的原始階段。在隨同歐美旅遊團遊覽長城後,北京日報記者林為民的耳聞目睹證實了香港媒體的批評並不過分。1979年4月2日,《北京日報》刊發了長篇工作研究《醒醒吧,長城!》。在這篇工作研究中,林為民從四個角度分析了北京利用文化遺產發展旅遊事業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從交通便利程度看:旅遊列車從北京站開到八達嶺要用兩個多小時,比乘飛機去上海還多半小時。由於旅途時間長,遊覽長城的時間被壓得很短,只有一個小時左右。從旅遊紀念品經營服務看:賣紀念品的商亭“起”得很晚,遊客都到門口了,它還鎖着門。而那枚好不容易才買到的長城紀念章,模樣又大又蠢。從旅遊用品的提供看:登長城的平底鞋這裏都見不到,記者眼見着一位穿高跟鞋的法國遊客在登長城時扭了腳,一步一瘸地走下來。從旅遊設施的配套情況看:八達嶺站沒有候車室,游完長城的遊客沒地方歇腳,只好坐在路邊的石頭或鐵軌上休息,既不雅觀,又有危險。賣茶水的商亭只有露天石桌、石凳,漫天風沙給茶水撒了一層“胡椒麪”。
記者提出,要喚醒沉睡了千百年的長城為四個現代化服務,首先要喚醒那些至今還不重視發展旅遊事業的人們。
這篇文章在採寫過程中即引起了當時北京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專門召集市屬各有關單位對這篇稿子涉及的問題逐項研究改進措施。在《北京日報》報道的推動下,北京的旅遊事業加快了發展,獲得了整體提升。1981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立八達嶺和十三陵兩個特區,並分別設辦事處,特區辦事處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轄區內的文物古蹟和風景,管理轄區內的遊覽事項,更好地為遊人服務,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
百篇暗訪助窗口服務業提升
1986年10月5日,《北京日報》1版
1986年,正值我國為適應經濟發展要求,進一步推進商業體制改革之時,《北京日報》將關注的目光鎖定在商業改革的微觀層面——窗口行業服務上。6月23日,《北京日報》1版開闢《窗口行業見聞》專欄。每天派記者深入現場採訪,連續報道一百篇“窗口”行業的見聞。
這些探訪新聞不僅對“窗口”行業職工為人民服務的好思想、好作風、好行動進行了褒揚,還對劣質服務的現象進行了批評。
1986年10月5日,《北京日報》一版刊登欄目的第一百期。有三篇報道是追訪被欄目批評過的單位。如1986年9月15日《讓“牆上君子”走下來》報道,反映一些商店張榜高懸的《便民項目》實際並不提供服務,成了“牆上君子”。報道用分鏡頭的寫作手法,分別展現了四家存在這種問題的商家。在熙熙攘攘的東大橋百貨商場,一位顧客擠到化妝品櫃枱前,要求買《便民項目》木牌上寫的零售洗頭膏,女售貨員先是説沒有,接着還“聰明”地辯稱“賣完啦”,什麼時候還有也“沒譜兒”。在永安路副食商店,《便民項目》上寫着“備有便民碗”。一買醬的顧客問是否有碗,售貨員不解地答:“碗?這兒怎麼能賣碗呢?”結果倒換成顧客不好意思了。在朝外的朝陽藥店,《便民項目》中寫着代客寄藥,可是年輕的售貨員竟不知道,經理更是回答“沒有”。在菜市口滿園食品果品店,《便民項目》則是相見無緣,被關於物價標籤的《致顧客書》劈面蓋住。
在第一百期“見聞”中刊發的《“牆上君子”下來了!》追訪報道中,記者的鏡頭再度對準這些商家,重訪了這些走下來的“牆上君子”。東大橋百貨商場化妝品櫃枱裏有了各種零售洗頭膏,永安路副食商店醬油櫃枱有了可以外借的洗得乾乾淨淨的碗,朝陽藥店可以代客寄售藥品了,菜市口滿園食品果品店的《便民項目》露出了真容,還寫上了監督電話。
從追訪的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商家已經改進了過去工作中的不足,在優質服務方面邁進了一大步。《北京日報》的報道切實促進了窗口行業服務的提升。
勇敢曝光永定河違建
2019年5月7日,《北京日報》6版
2019年5月7日,《北京日報》六版刊發《永定河河道內仍有大片違建》,報道了在永定河北京段有望年底通水的背景下,河道內竟還有庫房等大片違建存在。該報道立刻引起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各相關部門快速介入,違建很快被拆除。
該篇報道的記者叫陳強,畢業入職還不到兩年。那天,他本是去大興區一鄉鎮採寫永定河沿線景觀提升的稿件,聊天時聽人説起“河道里還有些房子、殭屍車,都得清理乾淨”。陳強立即想到,眼下永定河正在進行春季補水,這些房子是不是違建?如果還有人居住,補水過程中會不會發生危險?瞭解相關背景後,他決定直奔永定河。
根據最新的衞星圖,由南向北他選擇了房山區窯上、大興區鵝房、豐台區大王廟三處河道。衞星圖顯示,這三處河道存在着大片建築。按照相關法律及北京市河湖管理條例,在河道及兩側保護範圍內,嚴禁私搭亂建及開展各種經營行為。
就在豐台區大王廟西側河道內,陳強的採訪遭遇暴力阻撓。這裏有幾大片廠房,陳強挨個敲門,最後走進一個放置共享單車的庫房。廠房門口守着一名壯漢,見陳強詢問庫房怎麼建在河道里,該名工作人員立即告知同夥,倆人將他強行按倒在地,稱陳強用手機拍到了商業機密。
見情勢有變,陳強瞅準時機報了警,後在警察的幫助下才得以返程。
做好輿論監督是北京日報社的良好傳統。報社領導也給予該篇報道很大支持,不僅提前預留了版面,還配發了記者手記。獲知陳強已出河道,部門主任閆雪靜叮囑陳強檢查車是否有問題,還不斷詢問是否已經安全回到家。副主任鞏崢鼓勵陳強要不畏強權,用好自己手中的筆,做好輿論監督報道。
為使報道達到更好社會效果,報社新媒體也一直跟進報道。在河道違建拆除的過程中,視覺新聞部記者全程拍下視頻……
這次採寫經歷讓陳強對輿論監督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採訪是與外部世界的接觸,兩軍相逢勇者勝,首先要有個‘敢’字。敢不敢於山窮水盡時再尋一村,敢不敢在已閉的大門上再敲幾下,敢於直面危險偏向虎山行,敢於下定報道的決心等,這都是記者在輿論監督稿件採寫過程中要克服的心理障礙。”陳強説,作為一名記者,在走進報社的那一刻,就已將自己定義為一個戰士!在出發前往採訪地點的那一刻,就下定決心要拿到真實的信息與資料,甚至在直面威脅時也要無所畏懼,“去闖就是了。”他説。
《永定河河道內仍有大片違建》的版面,陳強一直襬在自己工位的正前方,用以激勵自己,一直向前。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户端|記者 張淑玲
編輯 實習編輯 高悦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