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優秀的父親,可以用巍巍如山的父愛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開拓孩子廣闊的視野,送給孩子一份終身受益的人生財富。《傅雷家書》就是著名翻譯家、評論家、教育家傅雷寫給兒子的一本彌足珍貴的“禮物”。
1954年,傅雷的長子傅聰到波蘭參加國際鋼琴比賽,賽後在波蘭留學,此後又移居英國。直到1966年傅雷夫婦去世,十三年裏,寫信成為傅雷夫婦與兒子交流溝通的渠道。
俗話説,兒行千里母擔憂,傅雷何嘗不是兒行千里父擔憂。他既擔心兒子在外的生活狀況,又擔心他的學習能不能更進一步,而他全部的擔心、掛念都隱藏在了那洋洋灑灑數百封信的字裏行間。回憶起父親在家信中的殷殷叮囑,傅聰這樣説:“我爸爸最強調做人,沒有這一點,談不上藝術,談不上音樂,一切都談不上。”傅雷想在家書中傳遞給傅聰的,正如傅聰當年遠行歐洲時,傅雷送給他的那幾句臨別贈言:“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也曾經總結了自己培養孩子的一些理念:第一,把人格教育看作主要,把知識與技術的傳播看作次要。第二,藝術教育只當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即以音樂教育而論,也決不能僅僅培養音樂一門……需要以全面的文學藝術修養為基礎。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下,傅雷夫婦教給傅聰的,更多的是如何好好做人,教導他要明辨是非、愛憎分明、質樸無華和吃苦耐勞。
晚年的傅雷經歷了很多波折,長期的伏案工作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眼疾,甚至被醫生診斷有失明的危險。但為了兒子,傅雷不顧醫生的警告,依然堅持給兒子寫信,甚至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用手抄寫下《藝術哲學》這本著作,將它隨信一起寄給傅聰。而在這份家書中,傅雷隻字不提自己的辛苦,依然那樣潤物無聲地向傅聰説道:“因你對一切藝術很感興趣,可以一讀丹納之《藝術哲學》……若能徹底消化,做人方面,氣度方面,理解與領會方面都有進步,不僅僅是增加知識而已。”
在人生最困難的階段,傅雷仍然不忘諄諄教導兒子。傅聰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鋼琴大師。
他曾經滿懷深情地回憶:“父親在很多方面像一個先知。”傅雷的
“家風故事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