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行業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露營才會給大家真正帶來“詩和遠方”的良好體驗。
為期5天的五一假期結束,從各在線旅遊平台發佈的數據來看,露營和民宿成為當之無愧的五一“頂流”。露營的風靡,直接帶動了露營經濟的發展。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露營熱”背後的軟硬件設施並未跟上,比如部分露營地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垃圾處理、衞生間修建、明火燒烤等問題引發關注,此外帳篷搭建、户外防護、應急管理等知識也未得到普及。
疫情以來,長距離的跨市、跨省出遊受到限制,本地遊、周邊遊變得更加流行了。帶上家人孩子,在離家不遠的公園或者綠地上,紮上一頂帳篷,鋪上野餐墊,這成為很多都市白領親近大自然的新形式。
↑市民在公園草坪露營
一些商家嗅到了商機,紛紛進入到露營經濟的賽道中,從帳篷等相關設施的生產售賣,到露營場地的建設運營,等等。但也正如報道所提到的,露營越來越火熱,市場越來越壯大的同時,相應的行業亂象和隱患也在不斷滋長。
比如,一邊是露營需求的井噴,一邊是規劃運營的露營場地不足,這就導致不少人在一些不適合甚至禁止露營的場地“安營紮寨”,離開時留下各種垃圾,破壞生態環境;甚至到一些未開發的區域露營,缺少安全防護設施,還可能釀成各種危險。
即便是一些正規經營的露營基地,是否合乎經營規範、安全標準,同樣是個疑問。網上就有不少人吐槽,有的露營地亂收費,或者配套很差,停車位不夠,廁所不足,給遊客的體驗比較糟糕;還有的露營地,安全防護、應急管理不完善,也存在着不小的隱患。
這些野蠻生長的亂象,是露營經濟高速發展,而行業規範沒能及時跟上的結果。
事實上,從上游的帳篷等設施的生產,到下游的露營基地提供露營服務,露營經濟覆蓋的產業鏈很長,但在需求井噴的背景下,這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缺少相應的約束和規範。甚至連遊客,也未必具備專業的知識和自我防護意識。
以露營場所為例,經營性的露營場所,到底應該符合什麼樣的用地標準和審批手續?衞生條件、配套服務應該如何?很多都還處在無據可依的空白地帶。
就在這兩天,有媒體報道了一個案例,南寧經開區的20畝網紅帳篷營地面臨拆除,理由是未辦理相關手續,但事實上,經營者此前曾諮詢得到的回覆是,“隨便搭幾個篷布並不需要報建或審批”。用地審批流程標準缺失,説到底,還是缺少行業規範的結果。
其實,為了規範露營經濟發展,避免各種亂象發生,上海、湖南等一些地方,已經陸續出台了相關規定。不過從報道來看,這些規定的普及和宣傳推廣,明顯還有待加強,因為很多露營愛好者都表示對相關規定和政策不太清楚。
另一方面,考慮到露營需求還在高速增長中,所以也有必要在地方探索的基礎上,儘快出台全行業性的規範或標準,在用地審批、安全管理、價格體系等各環節,形成一套可操作執行的行業標準,讓商家的生產經營活動,包括遊客的露營行為,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約束。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一頂小小的帳篷,將是很多人親近自然的郊遊形式。只有行業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露營才會給大家真正帶來“詩和遠方”的良好體驗。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