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原村鄉上董峯村黃芩茶種植合作社的社員在採摘黃芩葉(10月11日攝)。本報記者曹陽攝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王飛航、魏飈、劉揚濤、李紫薇)11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三晉有嘉木》的報道。
人説山西好風光,表裏山河藥茶香。山西是中華農耕文明發源地,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開拓者與傳播者之一。《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山西作為神農炎帝的故鄉,製作藥茶、飲用藥茶已有數千年曆史。
山西藥茶是以道地中藥材為原料,採用藥食兩用的植物葉(芽)、花(蕾)、根莖、果(實)為原料,經加工製作的單品或拼配品,採用類似茶葉泡、煮的方式,供人們飲用的產品。
可以説山西藥茶聚藥性之精華,傳茶道之神韻,兼具藥的功效、茶的味道。近年來,隨着健康消費日漸升温,山西把藥茶作為突破口,大力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打造中國第七大茶系,努力為山西“三農”轉型發展率先蹚出一條新路。
(小標題)神奇的草本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炎帝神農氏遍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人以“荼”代“茶”,先為藥用,而後被食用和飲用。
神農嘗百草,嚐出幾千年的中藥文明。相傳炎帝神農氏普嘗百草發明醫藥的地方就在山西省高平市東北17公里處的羊頭山上。這裏是有關神農氏的遺蹟最為密集的地方,多處古代碑文記載,羊頭山是神農氏“種五穀,嘗百草處也”。
歷經數千年,傳説流轉,但民俗一直在傳承。唐代有山西人飲連翹茶長壽的記錄;元代《壽親養老新書》一書中記載了蘆丁茶,也就是山西的路丁茶,對心腦血管有頗多益處;《五台山志》記載,“五台山出金蓮花,寺僧採摘幹之……如南人之茶菊然。”可見彼時民眾有飲用金蓮花茶的習慣;平定冠山連翹茶被康熙皇帝御賜名為“延年翹”,曾作為皇室貢茶。可見,在山西,民眾化藥為茶,飲百草入茶,保持着茶被神農氏發現之初作為藥飲的傳統。
伏天喝黃芩茶清熱解毒防中暑、深秋喝霜桑葉茶養陰潤肺治咳嗽、腸胃不適時一杯毛建茶就能消食順氣……每當節氣更替,家裏的老人總能從陶罐中捏出各種自制藥茶用開水沖泡,並反覆催促“趁熱喝”,藥茶的清香韻味和老人温暖的關切是很多山西人對兒時、對家鄉的獨特記憶。
藥茶的製作方法也被口耳相傳,世代承襲,十分具有地方特色。對藥茶而言,茶之“十難”表現為“九蒸九曬”。當地人介紹,一遍遍地蒸煮和晾曬是為了中和植物的藥性,但又不會在火上煎炒,以防猛火傷藥,最終使草本變得芬馨怡人,老少皆宜。
以晉東南地區百姓自古飲制的黃芩茶為例,每年伏天,百姓拿着鐮刀到深山中,將黃芩的莖和葉一併割下,揹回家中,切成1到2釐米的小段,一遍遍地蒸曬。綠油油的黃芩在這個過程中由淡綠變成黛色,再由黛色變成黃褐色,黃芩莖葉中的寒性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殺去大半,在伏天飲用為百姓清熱祛濕。
蘇軾將茶葉擬人化,寫成《葉嘉傳》,評論道“臣山藪猥士,幸惟陛下采擇至此,可以利生,雖粉身碎骨,臣不辭也。”千百年來,山西藥茶亦如此,北國深山密林中最常見的草本被百姓採摘,歷經“九蒸九曬”,粗野藥性被規訓,再在沸水中温柔地一轉身,助萬千飲者去疾延齡。
(小標題)一葉一世界
“茶只是一片葉子,但如果把晉商文化賦予其中,就產生了特別的價值與意義。”晉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壽陽胡氏榮茶製作技藝傳承人胡萍萍説。
胡氏榮茶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名相祁寯藻為山西胡氏茶商題匾“胡氏榮茶”,從此胡氏家族的茶葉聲名鵲起,一度成為朝廷貢茶。直到近代,胡氏榮茶逐漸沒落。
作為胡氏後人,胡萍萍自小就對家族的歷史很感興趣,她多年來致力於整理和發掘家族文獻,並在其中找到了胡氏榮茶的傳統制作技藝。2014年,她成立山西胡氏榮茶健康茶產業有限公司,期望續寫“胡氏榮茶”的歷史。
胡萍萍説,傳統的胡氏榮茶以雲南大葉種茶為原料,大多選材自原始森林放養的野生古茶樹,每一片茶葉都要經歷手工殺青、揉捻、解塊、渥堆、壓制等十幾道工序,以保證茶的品質與口感。
與此同時,在研究家族史料的過程中胡萍萍發現,不少祖傳藥方裏都有諸如桑葉、連翹等山西本地藥材的身影,這讓她突發奇想:能否用傳統的製茶工藝對山西的中藥草本進行加工,做出功能性的代用茶呢?
抱着這樣的想法,胡萍萍開始把精力投入到藥茶的開發上,她與業內專家合作,組建科研團隊,針對多數中藥材缺乏茶的生津、回甘功效的問題,運用“君臣配伍”的中醫理念,將中藥材與傳統的茶按照科學比例組合搭配,先後研發出桑葉綠茶、桑葉烏龍茶、連翹紅茶、連翹綠茶、連翹黑茶等產品,這些藥茶兼具茶的味道和藥的功效,作為健康飲品在國內迅速走紅。2019年,胡氏榮茶獲得山西省首批“三晉老字號”稱號。
每一種藥茶的背後都有一段歷史,每一片藥茶葉子裏都有一個故事。
張存海與毛建茶的故事要從他的家鄉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小石洞村説起。這個位於管涔山脈腹地、被九座山峯環抱的小村子周圍盛產一種中藥材——毛建草,由於其具有健胃消食等功效,當地村民自古就有用毛建草泡水喝的習慣。
張存海出身於木匠世家,從他的曾祖父開始研究毛建茶製作技藝,並一直傳承了下來。“木工活一般集中在春天,到了夏季木材膨脹,不適宜做活,父親就開始上山採藥、製茶,我從小就開始跟着父親學習。”回憶起兒時的經歷,張存海説。
“做好茶後,就等着附近鎮子的趕集日,到了那一天,我和父親會起個大早趕到集市上,用毛建茶換取食物和生活用品。”張存海説。
長大後的張存海延續了家族的傳統。2009年起,他創建寧武縣九峯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在家鄉建起400畝的毛建草種植園,推出了“九峯毛健茶”產品,致力於將這一古老的藥茶推向全國。
在傳承祖上技藝的基礎上,張存海積極創新加工工藝,自主研發了現代化的毛建茶專用機械。通過技術改良,他實現了對毛建草的根、莖、葉、茸毛細化分解,剔除掉根和絨毛等雜質後製作出的毛建茶相比過去滋味更加鮮醇,口感更加滑潤,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和喜愛。
2018年,寧武毛建茶製作技藝被評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張存海被認定為毛建茶製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而不泥古,創新而不離宗。”張存海説,今後要在繼承中發展寧武毛建茶製作技藝,推廣和發揚山西的藥茶文化。
(小標題)變“廢”為寶
山西北部盛產台黨蔘、款冬花等品種,中南部適宜潞黨蔘、黃芩、連翹、柴胡、遠志等品種種植,大宗中藥材道地品種連翹、黃芩等年產量居全國前列。據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初步統計,山西省現有1788種中藥材。
“十三五”期間,山西中藥材產業在太行山、太嶽山、恆山等地初具規模,但加工轉換能力低,80%的中藥材以原藥形式銷往省外。
今年3月20日,山西藥茶發佈會在太原舉行,隆重推介山西藥茶這一山西優勢產品,並正式發佈山西藥茶省級區域公用品牌。
山西藥茶吸收了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等傳統六大茶系製茶工藝的優點,針對不同加工原料的獨有特性,對殺青火候、揉捻力道、發酵温度、乾燥方式等都進行了創新和改進。花蕾葉芽類製茶,取其性而存其味;果實種子類炮製入茶,取其性而化其味;根莖皮質類提取入茶,取其性而祛其味,形成了獨具山西特色的藥茶製作工藝。
位於太行山腹地的陵川縣森林覆蓋率達到52.07%,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僅野生連翹分佈就有80多萬畝。
在過去,由於只採收連翹果,葉子就是廢棄物,一旦遇到倒春寒,果實幾乎絕收,損失嚴重。陵川民間雖有用連翹葉做茶的傳統,但沒規模,沒產量,沒效益。於是,一家專業從事連翹茶生產的企業——陵川縣鄉土人家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應運而生。
目前,陵川縣鄉土人家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晉之翹”連翹茶已開發出綠茶、紅茶、黑茶等系列產品,拿到全國首家正規的連翹茶生產許可證,並在全縣佈局20個連翹茶加工的扶貧車間。
由此,一片片過去棄之如敝屣的連翹葉蝶變為遠方遊客喜愛的連翹茶和村民們增收的“金葉葉”。
“我一上午能採摘5斤多,一斤按20元算,三四個小時能掙100元,農閒時採連翹葉,農忙時下地幹活,掙錢、種地‘兩不誤’。”陵川縣古郊鄉貧困户李秀琴今年靠採摘連翹葉兩個月收入近6000元。
棗樹在呂梁山區被稱作“鐵桿莊稼”,有着上千年的栽培歷史。長期以來,為了減少養分消耗,棗農會把果實之餘萌生的無用芽及嫩枝剪掉。
從2017年以來,位於呂梁市臨縣的山西陽府井集團旗下山西茗玥茶葉有限公司投入了大量的研發費用,試產棗芽茶,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獲得成功,並申報了國家專利。2020年開始在臨縣打造10萬畝棗芽茶採摘基地。
按照人均日採摘30至40公斤嫩棗芽(葉),每公斤5到6元的價格計算,老百姓每天可收入200元左右。
如今,在呂梁山區,棗芽變廢為寶,有望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支點。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茶學博士王騰飛説:“研究發現,棗芽茶和傳統茶葉相比,不含咖啡鹼,不會產生神經興奮,可以解決晚上不能喝茶的問題。同時富含氨基酸、多酚、黃酮類物質,具有養顏美容、養胃養脾、解毒護肝和延緩衰老之效。”
不只連翹葉和棗芽,圍繞每一種可製茶的藥食同源新材料,三晉大地都在演繹着生動的變“廢”為寶、致富增收故事。
目前,山西省多地已開發出連翹葉、沙棘葉、桑葉、棗葉、槐米等熱銷茶品。其中,連翹葉茶、蒲公英茶等具有清熱解毒功能;沙棘葉茶、桑葉茶等具有降“三高”功能;酸棗葉茶、紅棗葉茶等具有改善睡眠功能;毛建草茶、山楂葉茶等具有健胃消食功能。
(小標題)愛琢磨的“茶書記”
深秋時節,太嶽山區的空氣中已經透着寒意,但在山西臨汾安澤縣的連翹白茶生產基地裏,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場面。
“過去兩個多月,我們一直在琢磨這個,茶餅做出來了,但是沒有茶的香味,和福建的製茶師傅多次溝通,試驗了很多次,終於成功了。”安澤縣委書記廉海平拿着壓成茶餅的連翹茶仔細端詳説,“這個是用115度烘乾出來的,有茶的香味,這下心裏有底了。”
來自福建南平的製茶師傅葉秋飛是安澤縣連翹白茶生產基地的技術負責人。看着壓制好的茶餅,和沖泡飄出的茶香,他打算把5斤連翹葉帶回老家。他説,廉海平等縣領導希望他用當地設備再製作,然後和安澤連翹白茶仔細對比,看製茶設備是否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
安澤縣全民技能提升培訓中心負責人田飛昇説,連翹葉要經過晾曬、萎凋、壓茶等工序製作,縣裏今年請來了武夷山、安吉等地頂級製茶師傅培訓安澤的老百姓做茶葉。
安澤縣境內野生連翹面積達150萬畝,分佈在起伏的山嶺和縱橫交錯的溝壑之間。當地人説,四五月份,這裏隨處可見金黃色的連翹花。
安澤連翹因個大、飽滿、藥用價值高而聞名。2014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安澤連翹”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在廉海平的眼中,大規模利用連翹資源,深耕連翹茶是改變安澤現有農業生產現狀的重要一環。“安澤縣大量耕地種植玉米,多少年走不出高產低效怪圈,而連翹茶將成為安澤縣一個不可估量的新產業。”
新產業要讓村民廣泛參與,首先要培訓“種子選手”。廉海平和縣裏其他領導商量,先培訓有學習意願的村民、村支兩委幹部和第一書記。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安澤縣杜村鄉河陽村第一書記李菲已經是一個製茶高手,她説,利用不同工藝流程,可以把連翹葉製成綠茶、紅茶、黑茶,這讓她感覺奇妙又充滿成就感。
安澤縣還組建7支“職業技能培訓輕騎兵”小分隊,深入農户家裏開展炒茶製茶培訓,包括茶青温度控制、炒制動作、揉捻方式等。
今年7月初,安澤縣購置炒茶電鍋400個、篩子2000個、電焙爐100個,分發到全縣各鄉村供學員使用。
在安澤縣隨便走進一户老百姓的院落,他們大多都會端出一杯連翹茶來待客。安澤縣府城鎮桃寨村村支書康佔喜告訴記者,現在的安澤是“人人會炒茶、户户做藥茶”,而這氛圍的形成源自當地的“鬥茶”。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安澤的鬥茶還包含製作茶的過程。原本多出現在南方的“鬥茶”,如今在安澤這個北方小縣城也火起來了。
“‘鬥茶’是廉書記的想法。”田飛昇説,“鬥茶”比賽要求每個鄉鎮都派人蔘加,種子選手帶着徒弟,每場比賽要求一半是新面孔,這就保保證了“鬥茶”的普及度。
對於參與的村民來説,“鬥茶”比的不僅僅是培訓的成果,還能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安澤每年投資100萬元用於全民鬥茶比賽,每年比賽20場,每場比賽獎金5萬元。
安澤縣王河村45歲的村民鄭風連拿過“金冠茶王”,還贏得了幾次團體獎,一共領到9500元的獎金。她製作的連翹綠茶、紅茶還賣了八九千元。“採茶做茶兩個月的收入抵得上大半年種地了。”鄭風連説。
廉海平因為對藥茶情有獨鍾,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作“茶書記”。“我們有豐富的連翹資源,也有正在壯大的連翹茶產業。我們在不斷努力,希望安澤連翹茶葉能成為中國藥茶發展的新標杆。”廉海平説。
“工作繁忙之餘,有一件事始終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那就是山西能不能有自己的茶,我們何時能喝上山西自己的茶?今天,山西藥茶終於和大家見面了。山西藥茶之妙處,也將是山西藥茶之勝處。我對它非常自信。山西藥茶,終將成為中國第七大茶系。”在山西藥茶發佈會上,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表達了他對山西藥茶的深切期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