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中秋節之名源自於節令,吳子牧雲:“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中秋一詞最早可見於《周禮》,於隋唐時正式定為節日。大約從宋代開始,中秋節越來越流行,終於到明清時期開始與春節齊名,成了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兩個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有多種推論,但不可否定的是,其與古時月崇拜及祭月有着密不可分的交集,又與時人對月的文化心理有着隱秘的聯繫。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月下把杯圖(南宋 馬遠)

一、人月相映兩嬋娟

遠在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社會階段,先民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其中天體是人類最先崇拜的對象,與人們的休養生息密切相關,尤其是太陽和月亮。在《禮記·祭義》中有這樣的記載:“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 日月與壇、坎,明、幽,上、下,東、西,外、內相對,共同構成了中國遠古時代二元對立的樸素哲學宇宙觀,與“陽”為代表的太陽相對應的月亮自然也成為了女性崇拜的對象。在《山海經·大荒西經》中記載: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就直接將月亮定位為女性。在戰國時期又出現了嫦娥奔月的傳説,而成為月神崇拜的典型對象,月亮也被別稱為廣寒宮。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相傳常羲生了十二個月亮

在古代人類看來,女性與月亮是直接關聯的。美國人類學家M.艾瑟·哈婷在她的《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中寫道:“原始人認為,女人一定有和月亮一樣的本性,這不僅因為她們和月亮一樣,都有‘膨脹’的趨向,而且還由於她們也有與月亮月週期一樣長的月經期。”在漢語詞彙中月經又稱有事,原始人類對於生育的崇尚也提高了對於月亮的重視和信仰。在世界各地的其他民族中,常常認為月亮也與生育存在某種隱秘的聯繫。如原始的阿特人和格陵蘭人,深信月亮能使女人懷孕。因此,在她們沒有采取防範措施之前,是不能觀看月亮或仰面睡覺的。尼格倫人也相信,懷孕是由於月母派月鳥把嬰兒送到人間等等。月亮名副其實成為女性的象徵。正如中國自古就有“男不拜月, 女不祭灶”的傳統,月亮成為女性的專利,正是與月亮的自然屬性有關。

二、中秋皓月長照人

早在周代,周天子就在二分二至這一年裏最重要的四個節點,祭祀日月天地。《禮記》有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天子春分祭日,秋分拜月。祭日在清晨,拜月在夜晚。一年至春分和秋分時晝夜平分,古人認為這時祭祀日月有特別的意義,因此“夕月”即是在秋分的傍晚在京城西門外祭月。這一“朝日夕月”的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可以説,“夕月之禮”開中秋節之先河,是中秋節這一傳統文化節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來進行的。人們在中秋玩月、賞月,並衍化出許多與月有關的習俗而延續至今。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中秋祭月

三、八月中秋月正圓

中華民族自古就尚“圓”,體現着古人祈求團圓和睦、生活圓滿的文化情結。中秋節形成後,更是處處融合了“圓”符號的文化內涵,正如“天上月圓,人間餅圓”,成為一個象徵團圓的節日。

吃月餅是全國各地最為普遍的中秋節俗。月餅,最剛開始是作為祭月時的供品出現的,在供神之後由人享用。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祖宗”。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太師餅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之後,引進芝麻、胡桃等輔料,名為“胡餅”。再後來到了唐朝,又有這麼一個傳説:相傳有一年中秋明月夜,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吃餅,玄宗嫌“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善解人意的楊貴妃看到天上的明月,就給換了個月餅的名字。這當然只是個傳説,不過唐宋以來,中秋節吃月餅確實也已成為習俗。月餅以圓為外形,象徵着團團圓圓,受到了民間的廣泛歡迎。明代田汝成在《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人們在中秋不僅供月餅、吃月餅,還互相饋贈月餅作為禮品,寄託着百姓對於團圓和睦的美好願望。除吃月餅之外,人們還吃西瓜等圓形食物取其團圓之義,如西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月餅也被稱之為“團圓餅”。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月餅象徵着團圓

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裏,老百姓在這一天都如期歸家,親友相聚,圍坐一堂,吃一頓“團圓飯”,喝一頓“團圓酒”。團圓酒在老北京及雲南傈僳族中最為常見,“家中長幼鹹集,盛設瓜果酒餚,於院中聚飲,謂之‘團圓酒’。”這也正是反映出在重家庭、重倫理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人們於幸福和美好的定義以及代代相續的生存信念。

四、八月十五月祈子

中秋節又稱為“女兒節”,自然也是古代女性慶祝、祈福的節日,如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閨房記樂》中寫道:“吳俗,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户皆出,結隊而遊,名曰‘走月亮’。”同時,這一古老節日也寄託着古代人們對於子嗣繁衍、家族延續的美好願望。建立在對月的生殖崇拜之上,在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古代全國各地都流傳着不同形式的通過月亮求孕祈子的習俗。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走月亮”習俗

中秋曾流傳着“照月得子”這一習俗。大致是説八月十五這天,不孕的婦女在月上中天的時候,在院子裏沐浴月光,就能懷孕了。這一習俗看似荒誕離奇,但恰恰反映了早期人民對於月亮與女性關係的認識以及對於生育的極大重視。後來,這一習俗漸漸演變為“走月亮”。中秋之夜婦女盛裝出遊,踏月徹曉,謂之“走月亮”。據清同治《江夏縣誌》記載:“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陽橋特別熱鬧,橋上的石龍首成為出行少婦爭相撫摸的對象,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義十分明顯。”更加直觀地反映出中秋習俗變遷中祈子的內在連續性。

在我國南方地區,還普遍流傳着“偷瓜送子”的習俗,俗稱“摸秋”、“摸瓜”、“偷月亮菜”等。偷瓜往往在晚上進行,瓜內多籽,象徵着多子多福。偷時還要故意讓被偷的人家知道,以討來怒罵,罵得越厲害越好。偷來瓜之後,給瓜穿上衣服,畫成小孩模樣,用轎子敲鑼打鼓送到尚未生育的婦女家中。受瓜的這家招待完送瓜人後,需將瓜放在妻子身邊睡一夜。第二天一早再把瓜煮熟了吃,當地人相信這可以使婦女懷孕。在湖南等地也有類似的習俗,年長者把瓜裹進被子裏,並要口中念着“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以祈子多福。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偷月亮菜

在湘西、黔東侗鄉等地流傳着“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這天晚上月宮裏的仙子會下凡於世,無私地遍灑甘露於人間,人們可共享灑有甘露的鮮美的瓜果蔬菜。因此中秋的晚上人們可任意到別人家的菜圃中摘取瓜果蔬菜,叫做“偷月亮菜”,被偷人家也不會生氣。更有侗家姑娘大張旗鼓地去她喜歡的小夥子家園圃裏叫喊着偷菜,希望藉此牽根紅線,她們盼望摘到並蒂的瓜果,因為這預示兩人幸福的愛情。成雙生長的扁豆便成了她們喜愛採摘的對象。而嫂子們也會到別人園圃偷“月亮菜”,她們會選擇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毛豆,以期望生個健康的胖娃娃。年輕的小夥子們也有湊熱鬧去偷月亮菜以求幸福的,但他們偷來的菜不能帶回家中,只能在田地裏煮來吃掉。這些都可以反映出月亮在中秋的生殖崇拜意義。

文史君説

“月”在中秋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們自古以來對於天上月的信仰與遐想,通過中秋節這一載體表現出來,作用於中秋節俗文化的各個方面,又在時間和空間中不斷得到傳承和發展。在長期演變過程中,人們對於月的鬼神迷信觀念日趨淡化,由神秘化漸漸走向世俗化,而成為了人們節日乃至日常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由夕月之禮到玩月賞月、由照月得子到走月亮,同時月的文化內涵也在歷史中不斷豐富。因而我們可以説,中秋節俗不但傳承了古時對月的崇拜與信仰,同時也發展和豐富了月文化。

參考文獻:

李東秦:《中秋節與月崇拜》,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碩士學位論文。

孫文輝:《祭月:遙遠的中秋古俗》,民藝,2019年04期。

喬鳳岐:《秋社、祭月與中秋節關係考證》,傳承,2014年05期。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3頁。

(作者:浩然文史·鄭大嵩陽國學會)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説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18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中秋賞月,到底在賞些什麼?説説人和月亮的不解之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