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菲 圖:劉朝暉
冬日的夕輝下,一幢小巧精緻的天主教堂在不遠處的黃土坡上泊着。前一天肯定是下過雪了,路邊草窠裏有白雪積存,遠處房屋上的白雪也未及時消去,只有通往教堂的小路露出褐色的地來。沒有一個人外出,幾棵樹幹乾淨淨地指向藍天,一切沉浸在靜默中。因為這夕照的緣故,連原本灰藍磚面的教堂也泛着黃色,還有黃土,荒草,村莊特有的土坯房,所有的黃讓人感到夢境般的温暖。十二月的冬日沒有一絲寒冷,白雪不過是大地皺褶裏的花邊。
攝影師劉朝暉説,這是2009年12月的榆社縣林頭村。
我就是被這幅畫面吸引感染,才決定去看看。但已是2010年9月,一個初秋時日。
星期一。前一天神父剛剛領着大家做了彌撒。我們去時,教堂裏沒有人。院子裏着便服的牛修女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不多時,十來個村民陸續來到,坐下來讀《 聖經》,並唱了兩首讚美詩:
“天主我的靈魂渴慕你,好像牝鹿渴慕着溪水。我的靈魂思念你,愛我的天主,我要看見你的面。”
據説,這座教堂建於19世紀八十年代,是一位荷蘭神父主持建的。教堂位於村東北角的一個土坡上。不説當時荷蘭人是以何種心思在此傳播教義,讓那位聖母瑪麗亞住進黃土居民心中,但説經過一百多年後,這座教堂仍然健在,並完全融入一個村莊的內心。歷史的演進,給了人些許安慰。就像一位老大娘神情從容自信,以“安寧喜樂”四字回答我的疑問。老百姓自覺修身養性,上帝和聖母或許只是讓人施愛的一個由頭。
教堂的內部樸素潔淨,沒有想象中的那種花玻璃。講台上立着一本聖經。牆上掛着聖母瑪麗亞、使者、耶穌等人的像。隔斷上擺着幾瓶塑料花;另外不知是誰,用一隻罐頭瓶插了幾枝野花。很窄的長條桌和長條凳,人們都把腳放在有紅絨布裹的踏板下方,原來踏板是用來下跪的。而房頂上吊着十來只紅燈籠,讓嚴謹的天主教堂有了中國民間情味。
教堂在上個世紀受到過沖擊,尖頂部分被打掉了,曾經做過村裏的糧庫。後來進行了修復,不細看,倒看不出異樣。內部結構無損。白灰牆稍寒酸了些,但十來組警示語非常醒目。愛主。愛人。上智。明達。超見。剛毅。聰敏。孝愛。敬畏。都是極正統的為人處世之道,即便不信教,這些品質和涵養也是人的高境界追求。
林頭村很小,原有200多人,基本上都是教民。與其他村莊一樣,如今年輕人外出讀書或打工,留守在村裏的也就剩些老年人了。早晚各誦一次經,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任何良好的習慣堅持久了,無異於一種操課,對身心健康都有益處。質樸的日子也有了目標和信仰,老年時光變得更加平和安寧,喜樂滿足。
十多年來,劉朝暉拍過許多座山西鄉村老教堂建築,有的在近些年的建設中已經消失了,很讓人惋惜,林頭村教堂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他説,那天走進教堂裏,大家正在做彌撒,他心裏忐忑不安,感覺自己的進入實在不合時宜,破壞了教堂的安靜秩序,內心緊張, 舉着相機的手有些顫動。但站在講台上的神父看看他,只對着教友們説了一句話:讓我們感謝為我們拍照的兄弟!這讓他大為感動。就像我被他們稱作姐妹,瞬間就拉近了心的距離。
還在見習期的王修女和吳修女平時就住在教堂院內,院子裏種着西紅柿黃瓜等蔬菜,像普通的一户農家。地上擺着一架古箏,是王修女的。在我們的請求下,她頗認真地戴上指套,彈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實在聽不出她才學了三個月。
紅塵滾滾,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內心世界。平和愛人的人生觀,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音符。
林頭村因了這百年教堂,安靜中似乎還有一抹人生的詩意氤氲着。
(本文發表於《炎黃地理》2010年“榆社”專號,
本次刊載文字略有改動)
丹菲
本名王桂紅。詩人、散文作家。
《炎黃地理》雜誌社原社長兼總編。
出版《背面》《地理書》《蘇繡,天堂之繡》等。
劉朝暉
1964年出生于山西,
1985年畢業於太原師專中文科
長期關注山西本土民間文化
堅持山西地域主題的影像記錄
出版有民俗文化專著
《上廟的日子——尋訪山西古廟會》
承擔和參與
《山西國寶之旅》
《行走沁水》
《臨汾旅遊路書》
《山西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板塊旅遊叢書》、
《沿着黃河去旅遊》
等書籍的攝影工作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