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韓愈在《師説》這篇文章中,清晰明瞭地説明了學校的意義。沒有哪個地方是沒有教育的,只是教育的形式不同而已。
宋代在結合了隋唐的教學模式下,經過不斷地探索研究,呈現出了獨具特色的書院教育,把教育推向了頂峯。處於同一時期的歐洲,則處在宗教的統治之下,由宗教控制辦學,一切以服務宗教為主,但隨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歐洲大學也在不斷反抗中,不斷進步,逐步成為真正的大學。
縱觀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它們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以下將從兩個方面分析一下他們的異同。
(1)宋朝經濟和歐洲中世紀經濟的對比
社會制度是社會形態的結構,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組成。它受經濟、政治、文化等影響。
公元前11世紀的宋朝,處於封建社會,它經過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由弱變強,整個經濟開始了積極向上的繁榮發展時期。再加上,由唐朝的奴婢製成了佃户制。相對來説,地主對農民的剝削變小,農民耕地積極性變強。
政府還提出了開墾荒地,改進耕種技術等,從而使農耕文化發展迅速。手工業方面,政府給商人更多的自由,僱傭制度流行,商業得到發展。農商業的高速發展,為書院的產生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此時的歐洲農業開始上升,手工業也開始發展,成為專門的職業,商業開始交流,隨着而來的就是人口聚集,城市從而也誕生了。很多城市建立在交通要道和商業區,商業促進了財富的大量積累,從而為大學的成立奠定了經濟基礎。
從公元9世紀開始,自由城市和海濱就出現了新的聯合組織,這些組織就是後來大學的前身。剛開始在聯合組織中師傅帶徒弟,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這種形式培養下的徒弟遠遠比不上經濟的發展,於是,就出現了各種專業的人員和老師,他們聚集在一起,為需要培訓的人培訓,從而逐漸形成了大學。
宋朝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宋朝書院在遠離城市的名山盛水之中,這是因為受到了中國禪院精神的影響。歐洲中世紀大學則位於商業比較繁華的地方。比如,出現大學最早的地方是意大利和法國,這是受經濟影響。
(2)宋朝和歐洲中世紀政治的對比
雖然,當時宋朝和歐洲都處於封建時期,但是政治有很明顯的區別。宋朝屬於封建中央集權時期。首先,是通過租佃制度,減少了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農民的積極性。其次,科舉制度的推行,改變了只有貴族才能當官的制度,給農民和工商業者帶來了希望,他們可以突破自身階級,成為“官户”。
最後,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同時,商品經濟也空前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自然經濟,為書院產生提供了政治基礎。
而在歐洲中世紀早期處於封建社會,受到皇權和教權的控制。但是隨着經濟的發展,城市的興起,西歐的政治格局也發生了改變。之前在社會底層的市民、手工業和商人以及城市的貴族成為了新生力量。
到中後期,貴族依舊保持着社會威望,但是他們的政治權利屬於國王,經濟又屬於資產階級。慢慢地,新生力量成為社會主流,他們需要接受教育,也需要能夠培養維護他們等級的人,所以他們需要打破神學壟斷的教育。這些為大學的教育奠定了政治基礎。
(3)宋朝和歐洲中世紀文化的對比
隨着文化的發展,歐洲中世紀大學也應運而生。當基督教成為羅馬的國教後,它的柔順、禁慾等教義被片面化傳播,從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是他們困在其中。為了擴大基督教影響,他們建立了很多修道院,在修道院裏為初學兒童傳道。他們還掌管了大學,為貴族和高級僧侶傳道,為神學培養人才。
隨着時間的推移,古典翻譯活動興起,人們開始把眼光看向了外面。從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那裏,東西方文化開始接觸,“在這些地方,有不少著作從阿拉伯語和希臘語翻譯過來,這是因為這些地方與君士坦丁堡有外交和商務的關係,而且居住有一些阿拉伯人和希臘人的關係。”
隨着翻譯運動,人們開始瞭解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幾何原理和天文學等。大學也開始不斷吸收先進文化和知識。這些為大學的成立奠定了文化基礎。
而在宋朝書院以儒學為主要教課。儒學文化起源於先秦時代孔子,成為各大朝代的經典書籍。先秦時代的儒學,在宋代時期被髮揚光大。
在隋唐時代,朝廷對佛教的保護,佛教大力發展,道教的鬼神故事和民間故事也吸引了很多追隨者。宋朝剛開始時,儒道佛三足鼎立,但是隨着宋朝學者的不斷髮展,他們在三者之中求同存異,辯證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文化,鑄造了新儒學——宋明理學。這為書院的確立奠定了文化基礎。
(二)教學內容相同點
1. 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都受到了宗教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是佛教、道家信徒較多的國家,尤其是在宋代,在朝廷的保護下,佛教道教發展迅速,例如朝廷設立了譯經院,用來翻譯佛經,宋太宗為《新譯三藏聖教序》親自做了翻譯;宋徽宗又篤信道教,為道教的發展做了很多事情。
宋代書院教授的理學思想就是以儒家為基礎,融入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據《宋史》記載:“禮之中庸,伯陽之自然,釋氏之無為,共為一家。”從而可以看出,宋代書院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歐洲中世紀的大學則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主要教材都來自基督教。甚至教授他們的老師都是基督教。從辦學初始到課程安排,“其中尤以神學課程所受影響最大。神學是中世紀大學最主要的學科之一,在當時社會被冠以‘一切學科的科學’”。
2. 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界大學注重思辨
講會的治學制度是我國古代很流行的方式,講會在宋朝書院非常流行,幾乎都是由一流的理學大師主持。在會講時,兩位以及兩位以上的學者共同講學,學生則在下面聽。當講學的學者有意見或者觀點不同意的情況,他們就會現場激烈的辯論。
比如著名的“鵝湖會講”,就是呂祖謙為了“朱學和陸學回歸於一”,邀請朱熹、陸九齡和陸九淵一起。他們到鉛山鵝湖寺討論,當時有一百多人蔘加了此次講會。根據《陸九淵集》記,“鵝湖之集”的雙方經過數十輪的辯論,雖然沒有達成共識,但大家都有收穫。
歐洲中世紀大學是學者們進行學術研究的地方,雖然受到神學的控制,但大家也會對權威提出質疑,甚至對宗教思想進行反對,尤其是在中世紀後期,大家更是反對封建制度,抨擊舊思想。
通過辯論,學生不僅能學習到不同學派的觀點,同時還能讓自己的眼界擴大。這種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師生之間一起學習,還使學術交流變得頻繁,也弘揚了大學生追求自由的思想。朱熹曾説:“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也就是説希望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敢於懷疑,敢於批評,最終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
3. 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人文思想的培養
“中國宋代書院制度是人物中心的,現代大學是課程中心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中國著名國學大師錢穆在談論書院時説道。
宋朝是書院的輝煌時刻,儒家文化更是以人為本,最終,培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才。歐洲中世界的大學雖然在早期受到神學的影響,但是在後期,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學習詩歌、藝術、法學、醫學等,逐步奠定了其人為主義思想的內涵。
宋代書院和歐洲中世紀大學的目的不一樣,課程也不一樣。雖然都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但是他們的課程有着千差萬別的區別。
在宋代書院,內容主要分為理論課程和經驗課程。理論課程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和儒家大師的研究心得、講義,以及詩詞。經驗課程則是學規和學風的學習,比如《白鹿洞學規》的修身之要,處事之要等。
宋代書院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要培養擁有儒家倫理的世界觀和內在完美的品格,還能處理好人倫關係的人。
而歐洲中世紀的大學的目的剛開始是為基督教培養人才的地方,課程內容以“七藝”為主,即:文法、修辭學、辯證法、音樂、算術、幾何、天文學。比如託納斯的《初級語法》亞里士多德的《工具論》,《論音樂原理》等。文化、修辭、邏輯主要是為了傳道,數學是為了租賃、買賣、賞賜,音樂則是因為要讚美詩歌的。所有一切的學科都是為了教會。後來又增加了法律、醫學等。
參考文獻:
《之前衝突不斷的佛教與道教 為什麼到了宋代如此和諧》
《歐洲中世紀大學與中國宋代書院之比較》
《宋元浙江書院會講制度的教育價值及現代啓示》
《宋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學方法的比較》
《宋代書院與歐洲中世紀大學產生背景之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