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八百里洞庭美如畫,古老的洞庭湖從古至今都是我國令人神往之地,也是長江流域當中較為巨大的兩個湖泊,這裏不僅有美麗的湖光山色,還有麋鹿、水鳥、蘆葦等各種不同的動植物。在唐宋時期,隨着荊江堤壩的不斷修建導致了泄洪不通,洪水使得湖面持續的升高,長江之水頂部倒灌的幾率也是大大的增加。這樣一來每年夏季長江上游地區都會匯聚成大量的江水,每當大洪水經過荊江段時往往都會形成決口,促使洞庭湖水域面積呈現階梯性增長,在這期間湖水也是不斷地向西和向東擴張着,水域面積也達到了一年之內的頂峯,所有“八百里洞庭”一詞也是在這一時期的詩篇中不斷地湧現出來。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從古至今洞庭雲夢地區就是文人墨客嚮往之地,滾滾長江奔湧而出三峽,到了江漢地區,一馬平川的原野使得江面豁然開朗,到了洞庭湖更是煙波浩渺、水天相接,景色浩渺。不管是古老的楚辭中描繪的“洞庭波兮木葉下”還是“氣蒸雲夢澤”,還是“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片古老而又浩大的水域,一直充滿着神奇的魔力。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欣賞一首來自唐朝詩人筆下描寫美麗洞庭的詩篇。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
唐代:賈至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的賈至,那首“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就是出自賈至之手。他與李白等都是好友,他曾因為直言敢諫被貶謫到巴陵地區,所以賈至一生中寫就的詩篇多半都是關於長沙、岳陽、洞庭湖的。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好晚年的李白流放夜郎而返,與好友賈至一起泛舟洞庭,李白作有“且將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的五首詩篇,而賈至也寫了三首,今天學的就是其中一首。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每到秋季洞庭湖岸邊的楓樹隨着秋風悲紛紛吹進了湖水當中,晚風吹起,平靜的湖面也是蕩起了層層漣漪。詩人和友人也是非常高興地來到這裏,也不管小舟會隨水飄蕩到哪裏,抬頭望向月亮,圓圓的明月此時就在天空之上,白雲更是圍繞在他的身邊,於是詩人便有感而發開始憑弔湘妃。湘妃也就是湘水女神,是湘江、洞庭湖的神靈。相傳舜帝南巡的時候走到湘江流域然後突然離世,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前來湘水憑弔,痛哭不止,最後一起跳江追尋舜帝而去。所以從此湘江就有了湘妃。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對洞庭湖景色進行描寫,此時映入詩人眼簾的便是秋天一片蕭瑟的景象,岸邊的楓葉紛紛落下,晚上的洞庭水也是波瀾不斷,詩人巧妙的運用這兩句作為全詩的開頭,以悠揚的音韻和明亮豔麗的顏色,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晚秋洞庭湖圖。景色雖然並沒有盛夏時期那麼美麗,但是三位友人絲毫沒有想要返回的意象,三位全都是興致勃勃地坐在船上飲酒賦詩。
後面的兩句也是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的放任與自由,三位超凡脱俗的性格也是得到了許多讀者們的欣賞和讚美。他們三人成舟在洞庭湖中遨遊,仰望着頭頂之上的藍天白雲,面對着平靜的湖面,不由得浮想聯翩。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在我國古代洞庭湖一直都是美好的化身,自古都流傳着一個悽慘而又動人的傳説,這就是詩人在詩中所提到的湘娥,他們對舜帝無限的忠貞之情感動了舟上的所有人,詩人也不禁抒發了對兩人的同情和憑弔,我覺得整首詩的精髓都凝聚在了着最後一句之上,話可以説完,但是其中的深意我們永遠都無法知曉,也許只有詩人自己才能完全懂得自己的想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22 字。

轉載請註明: 這片水域為何如此魔力,吸引無數文人賦詩讀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