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別讓“低價轉讓酒店”割了韭菜 | 新京報快評

五一假期,別讓“低價轉讓酒店”割了韭菜 | 新京報快評

人們對於“低價”“甩賣”“內部渠道”之類的字眼,還是應當多一分警醒。
五一假期,別讓“低價轉讓酒店”割了韭菜 | 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圖/新華社
文 | 江城

“五一可售,低甩!”“五一搶票失敗,轉北海民宿……”“撿漏淄博酒店,4月30日,低價!”……五一假期前,在一些社交平台,人們總能刷到這些打着低價名義、轉讓酒店客房和民宿的帖子。

眾所周知的是,今年的五一假期可謂火爆,旅客發送量創下了新高,賓館預訂也十分緊俏,漲價數倍並不罕見。不少人訂不到心儀的酒店,這自然也就刺激了各種“非常規”渠道的需求,而這種“低價轉讓酒店”,就是其中之一。人們也不禁好奇,這些轉讓信息的發佈者究竟是誰?

據澎湃新聞報道,這些“低價轉讓酒店”的賣家當中確實有普通消費者。他們由於種種原因行程有變,或者是因為無法退款,或者是因為訂票的時候價格便宜、現在漲價了,又“不想便宜商家”,所以選擇了轉讓。

但有些“背景”恐怕就沒有這麼簡單了。比如有不少旅行社的員工,因為手裏有酒店資源,故而也開始在社交平台上以“低價轉讓”的名義進行售賣。也有民宿老闆,試圖越過預訂平台、省掉佣金,而直接與消費者做生意。甚至有旅遊平台VIP,因為可以拿到較為優惠的價格,所以通過代訂的方式賺取差價。

由此就能看出,所謂“低價轉讓”,其實和“轉讓”並無多少關係,只不過是大大小小不同類型的“商家”在售賣自己的產品罷了。而當中有些其實難言正規,比如旅行社員工和旅遊平台VIP的渠道,可以想見,如果產生糾紛,消費者維權可能會比較麻煩,這當中涉及了消費者、中間商、酒店三方,權責對應並不清晰。

而更大的風險則來自於詐騙。有消費者已經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在二手平台上購買了轉讓的酒店房間,到了前台卻被告知沒有訂單信息,後來才知道是賣家收了錢之後又把酒店房間退掉了。

這當然是種極端情況,但本質上“低價轉讓”這種模式是無法完全規避這一問題的。只要不是和酒店直接聯繫、沒有第三方平台做擔保背書,中間商“臨時變卦”的問題就不容易解決。

而這也給“低價轉讓酒店”埋下了風險。對於消費者來説,不僅識別真正“轉讓”的賣家不容易,如何防止錢財受損也是個頭疼的難題。而隨着五一旅遊出行人數創下新高,由此產生的糾紛也可能層出不窮。

對於這一問題,發佈信息的社交平台應當有所規制。比如針對發佈者的信息,應當要求其做出一定的證明,確保自己酒店房源信息可靠;並對發佈者的身份進行核實標記,使其一目瞭然;同時,對後續可能產生的糾紛提前預警,並推出相應的違約懲戒措施,不能把風險全都壓到消費者身上。

而對於消費者來説,自然也應當擦亮雙眼,儘可能選擇正規渠道預訂酒店,哪怕購買了轉讓產品,也要及時和酒店進行確認,防止受騙上當。

此外,人們對於“低價”“甩賣”“內部渠道”之類的字眼,還是應當多一分警醒。這些誘惑的背後,可能都埋藏着風險,莫因貪圖這些小便宜而導致錢財受損,也給整個假期旅程添堵、掃興。

撰稿/江城(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劉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86 字。

轉載請註明: 五一假期,別讓“低價轉讓酒店”割了韭菜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