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遲到:王莽嶺走筆
從晉城出發,到陵川縣東南部的王莽嶺不足百公里。抵達時,天空濃雲低垂,秋風卷着落葉從山谷中吹來,秋雨淅淅瀝瀝,在風中極不温柔地打在身上,透着絲絲涼意。偌大景區,門可羅雀,與遊客摩肩接踵的熱點之地形成鮮明對比。如此也好,盡情遊玩,不失為樂。
斜風細雨中,撐開一把傘,似乎整個人都跟着飄搖起來。不知何時,雨點兒逃得沒了蹤影,風兒也有些倦了,沒有陽光普照的山峯,顯得有些冷峻,但絲毫未影響登山心情。
王莽嶺是南太行的最高峯,被稱作“國家地質公園”,最高海拔1700餘米,素有“清涼聖境”“太行至尊”美譽。深秋時節,又逢細雨,氣温格外低,也就不足為奇了。
説起太行山,初識已過十幾年。第一次,我陪女兒去焦作雲台山,走進羣峯深處,立即被崇山峻嶺、奇峽飛瀑征服了,從此喜歡上巍巍太行。後來,我幾次自駕去了太行山的不同地方,天脊嶺、梯虹關,留下了我和朋友們的歡聲笑語;地處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處的野三坡、百里峽,也有我和同學們遊玩的足跡。每次到太行山,有不同的驚喜和體驗,都會陶醉在那巍峨壯美之中。
我追憶着過往,行在崎嶇的山路上,移步在陡峭的台階上,秀麗風光入眼來。羣峯,一座連着一座,連綿不絕;溝壑,一個接着一個,縱橫交錯。江山如此多嬌,縱使風雨飄零,也擋不住行者的腳步。人啊,一旦有了興趣,便會興致勃勃,心無旁騖地投入其中,苦點累點也就拋到九霄雲外。似乎,秋風不再帶涼意,偶爾落下的雨點也多了些柔情。這時的腳步更加輕盈了,心境完全融進了山川秀麗之中。
半路上,將過“行雲亭”,懸崖內側有一平坦處,遇見兩對中年夫妻,地上擺放着茶具和畫筆,有位男士直面山峯,正在聚精會神地揮毫潑墨,羣峯在他筆下活靈活現;兩位女士,一位在舞劍,另一位則合着音樂的節拍,翩翩起舞。這是自進了景區大門後,第一次遇見,也是極為特別的遊客,他們以一種別樣的情懷抒發對大自然的熱愛,難能可貴的精神,讓我印象深刻,內心深處有許多感動。
駐足片刻,正欲前行,其中一人告訴我,不妨折回,在岔口處上行,不足二三百米,有“流水亭”,為欣賞風景的極佳之處。話畢,生怕我不聽勸,接着詼諧地強調:“走過路過,千萬不能錯過!”從其言,我置身小亭裏,萬丈深淵就在腳邊,深不見底,令人不寒而慄;對面山峯如同刀削一般,高聳直立,蔚為壯觀。謝謝這位素不相識的好心人,讓我沒有錯過眼前的風景。
登上108級台階的“好漢坡”,穿越常有云霧繚繞的“行雲洞”,便步入了“黃羊棧”。這是一條在半山腰開鑿的步行道,鋪着石板,蜿蜒曲折,寬不足一米,窄處僅容兩三人並肩通過。路上方,望不見山頂;腳下方,深淵看不到邊際,險要無比。小路依山就勢,有的地方穿山而過,有的地方建有鐵質台階,有的地方搭有鐵架護棚,以防山頂落石。人行其上,對面崑山掛壁公路清晰可見。這是南太行7條掛壁公路中最為年輕的一條,建於1992年,如同一條帶子系在峯腰處,而那些側窗,望上去則像山的眼睛,專心致志地望着周圍羣峯眾壑。這是繼早年在梯虹關後,我又一次看到掛壁公路,不禁又感慨起來,人們為了出行,困難面前不低頭,堅忍不拔,攻堅克難,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他們永遠值得後人尊敬。
在路上,所見奇峯怪石,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兩塊巨大石頭天然成峯,在懸崖邊緣,呈依偎狀直立,名為“不了情”。據傳説,採藥青年墜崖摔傷,昏迷不醒,千年靈羊化成採靈女,悉心照料,日久生情,兩情相悦,終日廝守。居在深山的高僧發現後,認為靈羊為妖,執意拆散,面對誓死不從的情況,便用法力將二人變成石峯。傳説歸傳説,但看眼前之石,人與羊,形狀確有幾分像,似乎在驗證着傳説。
“百變靈石”突兀地立在懸崖上,一看像弼馬温與太白金星,再看像觀世音菩薩,又看像調皮的小丑,從不同的角度看去,有不同的意象,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那塊被遺棄在青埂峯下的石頭,想必石頭都是有靈性的,只不過,這一塊是否會有非同尋常的故事?
靈芝女、靈芝石、奇石崗、高僧佈道……一塊塊石頭,形神俱似,都有自已獨特的傳説。
行進中,遇到一對中年夫妻,他們結伴而行,同樣醉在大好河山中。簡單攀談幾句,得知他們來自河南開封,打算到錫崖溝景區住一晚上,次日繼續遊覽。這是上山後第二次遇見徒步的遊人,同樣為他們執着攀登的精神點贊。
道別不多久,即達山頂,一片密林,青松居多。沿着山脊闢有小路,曲曲折折。這時,鳥鳴聲起,有風吹來,松濤陣陣,此起彼伏,曲徑聽濤,悦耳動聽。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帶着別樣的節奏,透着樸素的韻味,讓人彷彿走進世外桃源,回味無窮,身心俱醉矣。
邊行邊看,目光掠過寬闊的溝壑,所見之處,層巒疊嶂,綿延不斷,與天相連。視野裏,“太行雄風”“雄冠太行”,蔚為壯觀,像在傲視羣峯,愈顯雄渾壯闊,滌盪着觀者胸懷。
行至極頂,與奇峯相聚,如入險絕之境。這裏,是景區擺渡車的終點,三五成羣的遊客,散落在空曠的山崗上,他們專注於眼前風光,林海蒼茫連成片,峯崖高聳入雲巔,恰有濃雲暗淡,霧帳又起,千峯萬壑越發秀麗多姿,美景如畫,徐徐展來。神龜峯、仙鴕峯,栩栩如生;方知崖、劉秀跳,都有故事;琴台、寒柳……眾多景點,美不勝收,正如有人所言,“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
山風吹起,夾雜着雨滴,急促地打在身上,像在善意提醒,山高人為峯,勿戀忘途歸。打了個寒噤,天氣着實有些涼,動起來,走起來,跑起來,步入歸程。盤山路,十八彎,曲折迂迴,又是另一番風景。
回望王莽嶺,奇峯匯聚,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爭奪之地。山頂東面平地,有烽火台、軍寨、古道關隘遺蹟;半山腰開闊處,傳説是古戰場,漢代王莽與劉秀在此爭鬥,萬馬齊嘶,刀光劍影,情景尋之不見,一片靜寂。
一嶺兩人千古名,欲辨真假不得知。西漢末年,政局動盪,禮崩樂壞,戰亂頻起。大司馬王莽輔佐的皇帝有4位,或昏庸無能,或荒淫無度,或年幼無知,加上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雖有一心輔政,勵精圖治,但即將走到盡頭的西漢王朝,早已無力迴天。王莽殫精竭慮,無私付出,他沒有意識到改朝換代近在眼前。作為旁觀者,朝廷上下看在眼裏,齊心擁護。但總得找個合適的理由吧,恰好有人宣稱,在龜鴕山發現龍脈神像,並有四字天書:“王莽登基”。一切,似乎順理成章,王莽稱帝,建立新朝,歷經15年。
皇帝乃劉家,豈容外戚當?於是,有了劉秀與王莽的戰爭,留下了“劉秀跳”的傳説。據説,劉秀在王莽嶺上安營紮寨,深夜帶兵到王莽軍營刺探軍情,不料被發現,緊追不捨。逃到懸崖深峽時,劉秀情急之下,縱身一躍,死裏逃生,得以回到“劉秀城”。之後,經昆陽之戰,史上最為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劉秀消滅了王莽主力,推翻新朝,建立東漢,開創了“光武中興”。“劉秀跳”是傳説,是膽量,藴含着置之死地而後生、狹路相逢勇者勝的道理,勵人志氣,令人深思。
信馬由繮地想,最終又聚焦到了王莽身上。以前所瞭解的,王莽算作外戚篡位的反面典型,為人不齒。通過一路走一路看,有所思,有所悟。事實,或許並非如此。誰能斷定,不是劉秀恢復漢室“正統”而對王莽政權的全盤否定呢?又假設,如其不被推翻,新朝順利傳承,又有誰能不認為他或許是一代明君呢?這其中真偽,孰是孰非,唯有歷史是最真實的答案。而這種真實,從留存下來的史料中,很難尋到可供考究的證據了。想到這兒,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現實生活中,不乏人云亦云,眾口一詞,遇到此種情況,保持從容之心比隨波逐流更重要,不為所惑,不為所蔽,做到辨是非、知美醜。
風光秀麗的王莽嶺,是一道橫亙在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分水嶺”,也是一道從已知探未知的“分水嶺”,給予行者的,不僅是山川錦繡,還有深思之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