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搬遷,“退一步”守護瀘沽湖清清的水源

  新華社昆明10月12日電 題:生態搬遷,“退一步”守護瀘沽湖清清的水源

  新華社記者安曉萌、字強

  秋日的瀘沽湖,零星的海菜花點綴着粼粼波光,湖岸的格桑花開出一片奼紫嫣紅。在瀘沽湖畔,許多先前建有親水建築的地方,如今已經恢復成一片青葱綠地。

  這是雲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近幾年推進生態搬遷和修復的成果。

  2018年11月,寧蒗縣政府啓動瀘沽湖護湖整治行動,對80米生態紅線範圍內的客棧等建築實施拆遷並作出安置和補償,涉及多個村落。起初,一些村民難以捨棄世代居住的老宅和正在經營的客棧,而搬遷之後,他們不僅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更多人也吃上了“旅遊飯”。

  三家村村民塗孟才去年從湖邊破舊的老宅搬進寬敞明亮的新家。他説,搬家之後,實現人畜分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與三家村許多村民一樣,塗孟才靠劃摩梭人傳統的“豬槽船”載遊客觀光維持生計。“要是湖水被污染了,誰還來坐船?”他説,搬遷是為了保護瀘沽湖,也為了更好地生活。

  “我們祖祖輩輩都在這裏生活,如果瀘沽湖污染了,我們會對不起下一代、對不起祖先。”塗孟才説。

  普洛村村民彭明貴先前在湖邊有一片宅基地,靠出租每年都有一筆可觀的收入。聽説要拆遷,他一百個不情願。經過麗江市瀘沽湖管理局和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開導,他意識到“不能只顧這一代而不管下一代”,不僅第一個在搬遷協議上簽字,還動員鄰里親朋一起搬遷。

  如今,彭明貴把政府重新劃撥的土地出租,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他的心底也樂開了花。彭明貴笑着説:“百姓收入提高了,瀘沽湖更美了,何樂而不為?”

  搬遷之後,當地一些村民利用新宅或新地開客棧、做餐飲,搞起了旅遊。落水村黨總支書記茨理平措説,旅遊業不但帶動當地貧困户脱貧,還吸引不少外地人前來開店。

  麗江市瀘沽湖管理局介紹,截至目前,沿湖160户生態搬遷整治對象中,152户已經完成拆除,拆除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剩餘8户將於年底前完成拆遷。

  為了保護瀘沽湖,除生態搬遷,雲南省還對瀘沽湖採取湖長制、封湖禁漁和建造排污收集管網等措施。

  今年“十一”假期,麗江市瀘沽湖風景區迎來5.9萬多名遊客,基本與去年持平。遊客們紛至沓來,一睹這顆“高原明珠”的風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4 字。

轉載請註明: 生態搬遷,“退一步”守護瀘沽湖清清的水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