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秦嶺山下的千年古村——南豆角村

西安作為我國古都之首,文物古蹟數不勝數,但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村落並不多,而長安區境內的南豆角村便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個,距離今天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2020年12月5日,趁着週末無事,再次造訪了這裏。

尋訪秦嶺山下的千年古村——南豆角村

尋訪秦嶺山下的千年古村——南豆角村

最早來南豆角村是2010年4月6日,那天也是陰天,因為工作關係,長安區子午街道辦事處專門安排了一天時間在子午秦嶺境內調研,從天子峪到抱龍峪再到子午峪,翻山越嶺轉到下午才到了南豆角村,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帶着我們走鄉串户,從此對南豆角村有了一些瞭解。這些年由於住在城南,離得很近,經常去子午峪逛,回來總是路過這裏,卻再沒有進去過,這次去確實是想看看南豆角村的變化。10年過去了,南豆角村其實變化並不大,部分老房子還是原來的模樣,只是在老村建了許多新宅。在古村南北門之間碰到兩位長者,她們説,其實村裏有錢的都在其他地方建房了,有些人也搬到了長安城裏。

尋訪秦嶺山下的千年古村——南豆角村

在南豆角村走了一遍,南北門樓和先前比經過了重新修整,南北門之間部分道路和建築可能也是才建不久,看上去很新。在古村道里碰到幾個年輕人,他們問我是不是也是來對這裏開發改造的,我説只是來玩玩,他們不信,有個小夥遞給我一根煙説“我看你不像玩的”,看樣子他們是要參與這裏的改造項目,但願是在保護的基礎上改造。

可能許多人並沒有注意到,從S107環山路前往南北豆角村的路口兩個牌子都標着“杜角鎮村”,這名字看起來有點彆扭。

關於村名有兩種説法,一説是豆角村是子

午道出谷後最後一個村子,是由江漢進入長安的最後一個關口,是雄關漫道的兵家必爭之地,官軍常常在村子最南端設卡封堵,民間戲稱“堵角村”,後來就演繹成“豆角村”。還有一種説法是,秦武公十一年(687年)在今西安市東南設杜縣,因村所處杜縣西南角,故稱“杜角村”,杜角村分為東西兩個村子,東杜角於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改稱“子午鎮”、西杜角村被山洪沖毀後,重新建立了南北兩個村子,清嘉慶《長安縣誌》記載為“南豆角村”和“北豆角村”。無論是哪一種説明,按照改名以前的叫法都是因為長安本地發音所致,即“杜”、“豆”不分。

歷史上,豆角村是國都長安與漢中、四川聯結的重要通道子午道出口的節點,由於楊貴妃喜歡吃荔枝,而長安境內又不產此物,於是唐玄宗便命四川涪州置專驛直通長安,專門為楊貴妃運送荔枝,這便是著名的“荔枝道”。晚唐著名詩人杜牧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到了近代革命戰爭時期,這裏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1932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在村西張溝與國民黨17師發生激戰,紅11師政委李先念負傷後便住在這裏。1935年7月徐海東率部在南豆角村休整,最後形成了“西征北上”的杜角村決議。1937年2月,陝南抗日第一軍在村南整編後,開赴抗日前線。1949年7月,經過小五台戰役後,豆角村徹底解放。

據村志記載,2018年5月,南豆角、北豆角、西村三村合併為杜角鎮村,村角鎮村行政上屬於子午街道辦事處,子午先前也是名鎮,後來因為城市化的需要改成了街道辦事處,但是不明白的是豆角村之間竟然也加了個“鎮”字。

在村子的最南面有一處“二柏一石頭”,兩棵古柏已有千年歷史,樹下有後稷石頭像,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曾做過夏朝大禹王的農官,被周人視為神農,關於后稷的傳説更多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武功縣,到底與長安有多少關係不得而知。

在古柏旁邊新建了一座闕門,主體由五百塊左右石門墩組成,是一座仿秦漢建築,地面上標註着“子午道”三個大字,從闕門往南走了幾百米便到了南村水庫,10年前我去的時候,水庫碧波盪漾,這次去是冬天,水庫裏沒有水,底部是整片的林木,站在水庫岸上,可以俯瞰整個南豆角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2 字。

轉載請註明: 尋訪秦嶺山下的千年古村——南豆角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