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文|王淼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為什麼長江如此迷人》

[法]旅克·理查德 高翔 著

高翔 樓蘭·埃爾薩塞 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中國畫家高翔與法國作家旅克·理查德聯袂共遊長江。他們以上海作為起點,一路途經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宜昌、三峽、巫山、萬州、涪陵、重慶、瀘州、宜賓、麗江、巴塘、德格……採用的交通方式則包括步行、坐船、租車、乘班車、搭拖拉機以及任何可以借用的當地交通工具,以便最大可能地接近長江沿岸的鄉村城鎮、山川湖泊和當地人。他們從長江的下游和中游溯流而上,直至長江的上游——亦即位於青海的長江源頭,基本上走完了長江流經的所有區域。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高翔與旅克在上海南京路旁的小里弄寫生 2005年

一個畫家,一個作家;一個邊走邊畫,一個邊走邊寫;他們畫沿途的所見所聞,他們寫各自的所思所想;他們分別以繪畫的形式和文字的形式,塑造他們眼中不同的長江:點滴,日常,平凡,世俗——諸如普通市民、建築工人、郊區小販、磨菜刀的師傅、理髮店裏等待修飾的姑娘、逐河而居的沙商與漁民……諸如步行街的城市雕塑、豐都名山上廢棄的建築、小廟中的雕像、長江邊運砂石的船、正在拆除的老房子、正在建設的新樓……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人或物,卻相互印證,或彼此呼應,構成了彼時長江沿岸世俗生活的畫面,構成了一個時代的社會場景。在長江下游密集的都市中,多的是舊城改造留下的瓦礫狼藉的廢墟,多的是瀕臨廢棄的破敗不堪的老街和老房子,多的是嶄新的混凝土攪拌機和圓形的翻斗車,多的是高聳的吊車和腳手架……很多風景即將消失,很多場景曇花一現,惟其如此,也使得他們當時看到的一切具有不可重複的意義,進而使得他們的繪畫和文字具備了史料的價值。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然而,高翔和旅克所面對的卻又是一個恆常生活着的世界。就像那些“逐江水而居”的沙商,三十年前,在開發航運和建造水電站之前,他們的父輩都曾是漁民,如今工業化的進程加速了環境的污染,魚沒有了,他們只能靠販賣河底的沙子為生,換一種生存方式,同樣是為了生活。就像正在拆遷中的大昌古鎮,往往街這邊已經拆掉,可對面的老屋還保存完好,人們照舊生活。高翔親眼看到,在一處拆毀的院落裏,一對年輕的夫婦盤桓其間,將雜亂的衣物放入臉盆,而他們身旁的老婦正在包裝着散落在地上的老相框。“他們撿撿停停,也許是長時間的搬家,疲倦了!也許是想在自己曾經的家中再多待一會兒!”在武漢臨江的一處老街區,高翔徜徉在陳舊而落寞的小巷間,一家賣花鳥魚蟲和日用品的集市深深地吸引了他,裏面擠滿了當地人,其中有衣着簡樸的老人和孩子,有一家三口,有操着武漢口音的郊區小販到處叫賣自制的小吃和鄉下的傳統玩具……高翔以畫筆記錄下這個恆常生活的世界,以文字講述這些平凡生活中正在發生的故事。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誠如高翔在《為什麼長江如此迷人》中所言,長江由西向東貫穿中國中部,流經中國最為廣袤的地域,它的每一個細微的變化,都是這個時代和國家變化的敏感反應與縮影。而高翔和旅克的繪畫與文字,則以直觀和感性的方式,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這種變化,親眼看到了這個時代的縮影。的確,長江就像一塊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化石,其流經之處,從最現代、最時尚的城市街區,到最偏遠、最落後的原始村落;從都市叢林的熱鬧喧囂,到農耕時代的田園寧靜——無論這些區域在地理、時空、社會體系、文化傳統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多麼巨大的差異,一些樸素的人生價值卻不會過時,一些淳樸的生活理念卻恆久不變。高翔和旅克只是通過他們的繪畫和文字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長江之所以如此迷人,正是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長江之如此迷人?因為這裏有多元而包容的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