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火了”,這個曾經的“網紅小鎮”再次成為網民議論的焦點。遺憾的是,這次的議論多是聲聲嘆息。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曾以“一夜爆紅”的姿態成為當年西安旅遊市場上的“頂流”,日接待遊客量一度達到15萬人次。然而好景不長,短短几年時間,就迅速衰落,園區荒廢、商鋪關門、遊客難覓,網友戲謔感慨:“帥不過三秒!”。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失敗,不是常例,但也絕非個例。許多“特色小鎮”,由於倉促上馬、缺乏特色、業態單一、運營混亂、資金鍊斷裂等種種原因,處於爛尾、倒閉狀態。這些失敗案例教訓十分深刻,值得冷靜深思。
打造特色小鎮,是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鄉村振興步伐的“助推器”,也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產業集聚和文化傳承的“金鑰匙”。成功的案例都是相似的,失敗的案例卻各有各的不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成也特色,敗也特色”。
浙江海寧皮革時尚小鎮和南湖基金小鎮、江蘇常州石墨烯小鎮、江西共青城基金小鎮、湖南鳳凰古城等,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依託其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等做文章,實現“華麗轉身”。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成都龍潭水鄉、常德德國小鎮等,之所以遭遇“滑鐵盧”,則主要是因為其缺乏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作支撐。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前期數量貪多、規劃求大、進度求快,甚至為了項目上馬和吸人眼球,變着花樣“湊特色”,即產品不夠,吃喝來湊;產業不夠,地產來湊;項目不夠,整合來湊;形象不夠,炒作來湊;景色不夠,造景來湊;數量不夠,景區來湊;資金不夠,融資來湊;活動不夠,節會來湊。短期內,也許能大紅大紫成為“網紅”“頂流”,但長期來看只能是曇花一現,最終“難在產業上,差在特色上,倒在房子上,缺在文化上,敗在市場上”。
特色小鎮,貴在一個“特”字,難也在一個“特”字。如果在規劃時,沒有搞清楚本地的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是什麼,只是一味的模仿、盲目的跟風,搞“千篇一律”、“千鎮一面”,無論開業時如何火爆熱鬧,“帥不過三秒”也只是早“三秒”或晚“三秒”的差別,有時還會鬧出“南橘北枳”“東施效顰”的笑話,陷入“進亦憂,退亦憂”的窘境。
我們常説,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打造特色小鎮也一樣,要麼出眾出彩,要麼出局出事。因此,打造“特色小鎮”首先必須弄清楚“小鎮特色”,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生態為本底、以產業為基礎、以文化為根魂、以要素為保障,打造一批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鎮。尤其在規劃建設中一定要既重“形態”、更重“靈魂”,既要“面子”、也要“裏子”,不能一味求洋氣、求時尚、求新穎、求高端,更不能頭腦發熱、一哄而上搞“政績小鎮”和“面子工程”。
另外,一個小鎮的打造不是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最忌諱的就是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因此,各地在打造特色小鎮時,一定要樹立“百年老字號”“千年小城鎮”的理念,秉承“無特色就無出路”的觀念,以“釘釘子”精神和“繡花”的功夫,做精做強做優特色小鎮,真正讓特色小鎮成長為經得起市場考驗、歷史檢驗的高質量發展新平台。
稿源:荊楚網
作者:尹峯(湖北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