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不落桅!運河文化帶上570多歲古橋年內完成大修

八里橋不落桅!運河文化帶上570多歲古橋年內完成大修

朝陽、通州交界處,570多歲的八里橋橫跨通惠河,是運河文化帶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北京日報客户端記者從朝陽區“兩會”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八里橋即將於近日初步完成大修。

八里橋又名永通橋,因東距通州8華里而得名。它南北長50米,東西寬16米,為石砌三孔拱橋。中間橋拱高闊,最高處8.5米,舟行不必免帆,因此有“八里橋不落桅”的美譽。

八里橋不落桅!運河文化帶上570多歲古橋年內完成大修

通訊員 彭凱泉攝

古橋已經570多歲了,年久失修,水汽導致橋體內空鼓較為嚴重,所以去年啓動了八里橋的全面診斷和大修工程。”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修繕工程中,橋面瀝青被全部清理,並找尋原有的橋面石材進行補配,對橋面進行整體重新鋪墁,並重做墊層,解決橋體中間材料空鼓、疏鬆問題。

古橋的西側南端橋體受重傾斜,通過擇砌(即重新填補)方式更換內側磚體構件及墊層,從根本上解決傾斜問題。同時,對老橋橋底裝板進行清理,對橋體兩側拔榫、走閃的欄板進行歸安,並重新勾縫。

2021年年底前,八里橋將初步完成此次大修。

據瞭解,朝陽區是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節點,通惠河、亮馬河、壩河、蕭太后河等多條大運河的支流水系穿區而過。除八里橋外,位於雙井地區的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在今年也有較大進展。

明代京城營建的巍峨宮殿,木材多來自湖廣川貴的深山密林中。木材經大運河北上進入通州,運至雙井附近暫存,存木材處史稱神木廠。清代乾隆皇帝兩次巡視神木廠並賦詩,建黃琉璃瓦碑亭,立神木謠碑。

朝陽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中,神木廊房、神木謠碑及御碑亭工程順利竣工,神木博物館順利辦理啓動手續,重要展品完成測試搭建。“神木廠歷史景觀保護工程完工後,將成為保護、傳承、展示神木文化的殿堂和窗口,成為觀賞和沉浸式體驗一體化的共享空間,展示神木文化及大運河漕運文化。”該負責人説。

科技手段被運用在運河文化帶保護工程中。朝陽區利用數字技術記錄八里橋文物風貌保護數據,對沿岸文化遺存進行全面展示,講好大通閘到永通橋間44處歷史遺存背後的故事,呈現“京通石道”“長橋映月”等25處重要地標、園區等文化元素。

運河文化帶的遺珠散落在河流沿線很多街鄉。朝陽區持續推進歷史文脈研究,完成通惠河、孫河古鎮、壩河、東壩古鎮、朝陽門石道、蕭太后河、北小河等歷史、民俗文脈研究課題,完成《亮馬河流域歷史民俗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等4個課題。順利推進全區範圍各街鄉歷史文脈課題研究,形成40個調研報告,並聯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院專家團隊,梳理前期“十三五”歷史文脈調研課題成果。

下一步,朝陽區將加強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建設通惠河、壩河(亮馬河)、蕭太后河、温榆河文化精品廊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6 字。

轉載請註明: 八里橋不落桅!運河文化帶上570多歲古橋年內完成大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