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就是南長街,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街區入口處有一個黑色牌坊,上書四個字“運河古邑”,旁邊是流經千年的古運河,運河兩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西側是南長街,東側為南下塘街,坐船渡過,一幅枕河人家的古樸畫卷徐徐展開。
南長街的誕生可追溯到北宋,因為地處水陸要津被作為了傳遞公文的驛道,在老街北處有一個馬昌弄,就是古代驛館遺址。想象下1000年前的南長街,急促的馬蹄聲未曾斷絕,車馬船隻交接身影不斷,驛館裏究竟來過哪些達官貴人更是不得而知了。
街道真正的繁榮是在明代,得益於南下塘磚窯業的興盛,帶動了整條街區的發展。清代時磚窯業發展到頂峯,據説故宮的金磚都是在這裏燒製的。明清時期,越來越多的商人聚集在這裏,民間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説。
數量豐富的磚窯羣,讓無錫成為了江南磚瓦窯的研究基地,這樣印跡至今仍可找到。從南下塘街一直走可到大窯路,附近有廢棄的磚瓦窯,只是因疏於管理顯得較為破敗。再往裏走是便當地人居住地方,遊客基本到此就停步了,我看了幾眼就出來了。
南長街的歷史底藴很濃,有歷史建築上百處和9座古橋樑,記錄着吳文化與大運河的發展變遷。運河兩旁的房屋經過翻修後十分漂亮,家家都有水碼頭,前店後坊的院落,斑駁滄桑的花格木窗,還有阿姨蹲在運河邊洗衣服,這些細節賦予了南長街濃濃的煙火氣。
我去的當天下着微微細雨,雨滴落在運河水面,發出悦耳動聽的聲響,街道遊客很少,褪去了往日的喧鬧,像一個安靜梳妝的少女。我撐着一把傘,漫無目的行走在幽深古巷,青石板路被雨水拋了光而異常明亮,遊走在粉牆黛瓦之間,盡享詩雨江南的美好。
南長街上的橋樑很有名,最老的是修建於明代的清名橋,據説是寄暢園主人主秦燿的兩個兒子建造,本名叫做清寧橋,後改名為清名橋。現在看到是1869年重建的,滄桑斑駁,走在上面可以俯瞰運河面貌,蹲下身仔細看,還有情侶刻在橋面上的字樣。
有一座略顯別緻的大公橋,記錄着無錫民國時的商業歷程,橋上掛滿了花傘,瀰漫着淡淡的民國風情。民國時的南下街有十幾家絲廠,當時的女工來往需要乘坐擺渡船過河,其中一名女工不慎落水身亡,後來廠主為了平息事端便集資建橋,取名為“大公”。
我在南長街待了一下午,整體感覺很好,雖然街道兩旁都是商業鋪,但多是有趣的文創店,售賣着“泥人阿福”等特色小玩意。聽説南長街的夜景更美,只是沒這個時間來欣賞了,便將這個水鄉念想藏在了夢中。
南長街現在是4A級景區,不過在我看來即使評為5A也不為過,更何況還是免費開放的,如果你也喜歡看江南水鄉,千萬別錯過這裏。